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策略
2017-07-05项耀明
项耀明
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调适。在几年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本文将结合几个辅导案例,阐述三种团体心理辅导策略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这三种策略包括心理需要策略、问题讨论策略和情景体验策略。
心理需要策略
心理需要是引发学生接受他人帮助与指导的动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操作或诱惑学生去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是找到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激励他们。如果团体心理辅导真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那么其有效性必然显著提高。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每学期伊始,心理教师可在任课的班级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大的烦恼与困惑”。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通常学生不必署名,在课堂上当堂下发并回收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中学生心理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和自我认识。
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一些专题辅导活动。比如,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男孩来自金星,女孩来自火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活动中,笔者通过解析影片《怦然心动》,让学生们看到男生、女生因性别、性格的不同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并鼓勵同学们通过异性交往使自己成长,女生更加自尊自爱,男生更加独立负责。辅导活动后,有些学生开始个别约谈心理老师,诉说自己在异性交往过程中的烦恼;有的班主任老师还要求笔者专门运用班会时间给全班同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讲座。
这使笔者意识到团体辅导的主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一定要按需施教。心理辅导不同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教师不可刻板的按照教学计划组织辅导活动,否则无的放矢。人的需要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团体心理辅导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活动,专题的动态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题中之义。
第二,团体心理辅导要体现积极的正面引导。团体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少指导、不说教。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尽可能少的运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要更多的采用间接的、暗示的、启发性的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正面、积极的方向予以引导。比如笔者在青春期异性交往团体辅导活动中,在结束时提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往不只是简单的因外表而相互吸引,而是由外在表象开始走向内心世界,相互了解的过程。”
第三,要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辅导活动之中。中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趣味性”尤为注重,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正是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比如在开展人际交往辅导活动时,笔者开展的“中国指套”和“T字之谜”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体验中领悟人际交往的方法。活动中,同学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活动氛围也非常热烈。大家在活动中很快就发现,当人际冲突发生时,越对抗越困顿,相反放松自己,靠近对方能够很快打破僵局。
话题讨论策略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矫正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但是,课堂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讨论不起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一次以“学会倾听”为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为了让学生讨论“积极倾听的要领”,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人作倾听者,另一个人作讲述者,要求讲述者准备一个2分钟的有趣故事,想办法吸引住听者;要求倾听者在前一分钟里认真倾听,在看到老师的暗号动作后,就故意打岔或东张西望。通过活动,让同学们体验不同的倾听方式在人际沟通中的不同效果。活动后再让学生们讨论积极倾听的要领,大家都能有话可说。
这个案例使笔者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开展有效讨论是有条件的:
首先,话题的选择应来源于真实生活。讨论的话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而且话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师要适当示范,让同学知道讨论的步骤。
其次,有效讨论需要材料。对有的主题讨论来说,材料不是可有可无,搜集材料非常重要。在讨论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讨论。
再次,讨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活动的特点。在讨论活动中,讨论的话题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情景体验策略
团体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团体辅导应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产生“个人意义”。笔者理解的“个人意义”是指学生对辅导产生“有启发”或者“有用”的感觉,并且对学生的实际行为产生影响。尽管辅导的“个人意义”创建并非坦途,但也并不是崎岖难行。体验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之一,心理辅导只有让学生发生了实际的情绪体验,体验者确实受到了感动,才可能产生实际的情感与认知变化。
笔者曾经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三名初一新生角色扮演以下故事:小易、雯雯和苗苗都是同一个小学毕业升入中学的初一新生,他们三个在操场上碰面聊了聊各自的近况。小易原来在小学是个明星人物,来到中学只当了个小组长感到很失落;雯雯在新学校感到很孤单,没有什么朋友,班上搞活动也没有同学叫她一起;苗苗以前在班里人缘很好,可是来到中学不久就被一个男生起了个难听的外号,碍于面子不敢争执,只能将难受憋在心里。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人相约来到心理辅导室。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选择他们三个人中的一个,帮他想想办法。
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扮演,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后来笔者将同学们的扮演拍摄成可以反复播放的短视频,在不同班级进行播放。通过分享和讨论,大家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有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只是被动甚至消极参与教师预设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教育价值不大。而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尤其是那些取材于校园的原创作品,再现了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在多次排练中,因为每一次表演角色不同,所以感情不同、感悟不同,打开的意义境界不同。学生在多次体验中,心灵受到触动甚至震动。比如,情景剧《我被同学排斥了》讲述了一个初二女生遭到好友背叛和排斥的故事。青少年非常看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非常害怕被同龄群体排斥。这种题材对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他们感到亲切、亲近,促进了情感体验,矫正了认知缺陷,從而体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团体辅导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校园心理情景剧营造了一个以情感为线索的体验场。这种体验场其实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能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情绪感受,最终诱发和唤醒某种心理体验。特别是扮演各种角色的学生演员,他们的体验比一般学生往往更深刻。因为,真正的体验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中学生对于这种寓教于乐的心理情景剧参与性很强,他们常常自觉自愿地进入一种体验的最佳“准备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角色表演。表演则使学生的体验得到了提升。
其次,心理情景剧让广大学生置身“局”中。体验,按其存在形态分类,可分为“亲验”和“想验”。所谓“亲验”,是指体验者亲身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并有所体验。所谓“想验”,是指体验者借助别人的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体验。大多数学生在观看心理情景剧时,通过移情有所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学生演员的投入,成功的进入了观众体验的“心境”。
作为方法而存在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不是一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活动的实施策略是多元的。从理论上说,各种心理辅导策略虽然在性质上可能有差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是交错融合的。比如,情景体验策略可以运用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校园心理情景剧满足了师生的艺术审美需要,体现了心理需要策略。不仅如此,校园心理情景剧还可以设计为A、B剧,甚至台上台下互动,体现讨论问题的策略。
策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工作来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支撑策略并体现于辅导活动中的教育理念。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作出自我判断和调适,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自我调适的技巧或知识。团体心理辅导做的是“助人自助”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心绪的梳理最终依赖于学生自身。教师只要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就能逐渐摸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策略。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