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健全学生人格
2017-07-05张霞
张霞
经常阅读课外书,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条件、阅读取向、阅读方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阅读效果不理想,影响其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作了一定的探索。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自卑内向,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在学习、学业成绩、活动能力等方面表现优异,但有些也存在自恃过高、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心态。自卑的学生往往没有太多机会开展课外阅读,学习局限在课堂与课本,在现实交往中容易受挫,难以通过书籍打开精神交流渠道,无法获得精神滋养,视野局限且内心紧张抑郁,情绪得不到排解,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康。
一、发挥课外阅读优势,形成健全人格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利用文化的力量熏陶、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之上的情感、审美、道德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实现自主阅读,获得潜能的开发与精神的成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更能丰富学习资源和语文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正视课外阅读现状,直面人格缺失
1.课外阅读外部条件差。小学阶段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也很肤浅,将课外书一概看作“闲书”,加上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回家之后即埋首作业。生活在城郊结合部的学生更加容易受低俗文化影响,缺少阅读的想象和审美。
2.课外阅读取向不合理。学生自我控制与辨别能力还比较低,课外阅读很容易被一些内容不健康、刺激、暴力、外在美化的课外书所吸引,容易造成阅读上的偏差。
3.课外阅读方法不得当。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者,阅读任凭个人嗜好,只图猎奇、愉悦性,看看故事情节、猜猜结局等,却无法从中学习到相关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阅读只是成为一种占据时间与精力的消遣,达不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三、探寻课外阅读有效途径,重塑健全人格
1.优化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提高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认识,从思想上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意义,掌握课外阅读选择的原则,并主动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努力实践。而学校教师更要科学地进行引导,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充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尽量在学校创造有利于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条件,如开辟图书角、组织学生互换图书阅读等。
2.营造课外阅读的文化氛围。教师应组织各种阅读分析、阅读报告会、阅读座谈会等,让学生有分享阅读成果的平台,互相探讨真正有价值、有阅读意义的好书,打造健康向上的阅读空间。
3.关注课外阅读的“成就感”。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说到,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在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更倾向于从其他方面寻求归属与被爱、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课外阅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完善自我的渠道。课外阅读不是教师和学校的“份外事”,孩子们课外阅读上的努力和付出也应得到肯定和鼓励,否则就会影响阅读热情和兴趣。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人格发展
1.读前精挑细选。小学阶段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应反复斟酌。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书单之外,还可以参考《阅读让童年不一样》经典导读手册。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知道何为好书,何为歹书。比如读图类的书,容易让人的思维产生惰性,想象力受到限制;游戏类的书更容易使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这些书都要慎重选择。
2.读时有所感悟。根据“接受美学”原理,作家写作只是搭建结构,作品的完成,须靠读者的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填充、投入和参与,不然书籍只是“半成品”。所以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内涵,作品里的人物命运、思想感情、人生意义,一定要和自己的生活与审美经验联系起来。阅读时不能做“局外人”,要化身其中。脱离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旧有知识、经验,那样的课外阅读是“无根之萍”。
3.读后评头论足。课外阅读不能“放羊”,也要有布置和反馈。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经历与感受可以分享,阅读方法可以商讨,阅读成果可以拿来评论,但阅读行为是最值得鼓励的。阅读本来是私人化的、储备性质的,如果没有“评”,没有言语的讨论,思维就不清晰,印象就不深刻,就没有消化的过程。
通过阅读,学生在情操、心理都能得到陶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苏轼《和董传留别》诗曰:“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但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学识渊博、心灵丰满、举止优雅,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