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篇带本,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
2017-07-05樊志娟
樊志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长篇小说的节选,如五年级上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也有描写名著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如五年级下册的《海伦·凯勒》和《我和祖父的园子》。学习这些节选的文本,只是带学生来到了一座座文学宝库的门口。我们不能仅让孩子们站在门口好奇地向里面张望,而应引导他们推开宝库的一扇扇大门,进去欣赏一个个神奇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悉心研读这些名篇巨著中的精彩篇章,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领他们踏上阅读整本书之旅,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下面我就以王文丽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为例,谈谈合适的做法。
一、整体感知文本,架起联通小说的桥梁
上课伊始,王老师引领学生认识课题中的间隔号,利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描述课文情境,在朗读课文描写英子童年有趣的场景和画面的相关语段的基础上,开始关注“一篇文”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系。
王老师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设计与引领。她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几部分内容,再提炼英子的几件童年趣事,然后顺势简介小说作者林海音,引出原著《城南旧事》的“序”和“后记”,从内容上建立起文本与小说之间的联系,点燃学生对原著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循着文本与小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觉地去寻找并阅读这本小说,从而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进一步感受小英子天真烂漫的童年,欣赏老北京浓郁的风土人情。
二、凭借品味片段,感受小说淳朴的文风
王老师在她的课例中,引领学生品味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时,先随机引入电影《城南旧事》的相关镜头,再巧妙插进小说《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的类似片段,使学生在文本描写、电影回放及小说片段的相互印证与补充中,逐渐感受到文本、电影与小说,这三者共有的自然、质朴、细腻、生动的文风,激起学生深入阅读原著的热情。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在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英子童年趣事的基础上)
师:谁对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件事感兴趣?(第4自然段)来读一读。
(出示“那样丑的脸……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请两名学生读)
师:老师奖励你观看“骆驼咀嚼”的视频。(生观看《城南旧事》相关电影片段)
师:课文写得特别准确,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了出来。
(再請一生读)
师:这一段写得好不好?
生:……课文把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情景描写出来了……原来描写生动的方法,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抓住外貌和动作,也可以写得很生动。
(出示《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有关片段,生自由读)
师:这段话与刚才读的那一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把文本与电影和小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使他们在感受“淳朴”文风的同时,闻到了“整本的书”的味道,看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相信在王老师不留痕迹的引领下,学生课后很可能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寻找原著,好好地嗅一嗅老北京的乡土气息,感受小英子的纯真童年。
三、依托欣赏片段,体会小说人物的特点
王文丽老师在她的课例中,成功地依托欣赏“英子问爸爸”“英子问妈妈”相关片段描写,巧妙地引入原著《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与第二章“我们看海去”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揣摩主人公英子的语言,体会英子天真、好问的性格特点,进而感受其童年的情趣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真是精彩!
师:有没有对“英子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戴铃铛”感兴趣的?
师:你觉得妈妈的语气——
生:不耐烦、很尴尬、无可奈何、抱怨……
(师指导学生读)
(师出示《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及第二章“我们看海去”有关英子问的片段,另请学生读;师生合作读)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王老师先出示课文中英子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品读;再相继出示小说第一章与第二章中英子提出的相关问题,引领学生赏读。这样,依据文本,层层拓展,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感受主人公英子天真、好问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作品朴素、生动、鲜活的语言;还激起了他们阅读“整本的书”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很可能在课后逐渐踏上阅读《城南旧事》之旅,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细细研讨与借鉴。
四、体味文本余音,引导捧读热门的小说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文丽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一生的情”这部分时,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读出林海音这位长者的心情,读出她的回忆、神思与向往。渐渐地,学生之情与教师之情、作者之情产生了共鸣。王老师顺势出示《城南旧事》图文资料,引领学生感知这本书,以激发学生捧读的热望。
(在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感受“想剪驼绒”这一趣事后,教师出示第15、16自然段,请一生读)
师:带着回忆和向往去读。(请另一生读)
(师出示《城南旧事》图文资料)
师:一部自传体小说/朴实、纯真的笔调/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一百多个版本/很多次印刷。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曹文轩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的阅读只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阅读之上,显然是有很大缺陷的。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当如此。规模大的作品即“整本的书”。教师要勇于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开拓语文课程形式,利用教学智慧以一篇课文带动一本或一套书的阅读。这样,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就不再是一个文本阅读的终结,而是一本书捧读的开始。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桃溪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