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章标题,开展语文课堂活动
2017-07-05张丹丹
张丹丹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曾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该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就是很好的师生思维碰撞、升华的途径。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师生自由对话,避免“填鸭式”教学。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呢?我认为,依托文章标题开展语文课堂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好的标题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从教材出发,利用经典的文本对标题进行比较、改换和添加,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比较标题,探究内蕴
国内作家的文学作品标题,一般是作者自己写出的而且较为经典。但教材中的翻译作品的标题,往往因为译者的翻译水平或感悟能力的不同而各有千秋。因此,比较标题可以从翻译作品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比较各个標题,探究文章内蕴。
以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所写的一则小说,讲述了拥有高超制靴手艺的格斯拉兄弟,不肯降低做靴和做人的品质,因而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的悲惨故事。本文的英文标题是“Quality”,在翻译中,它具有质量、品质、才能等含义。根据文章的内容,“质量”和“品质”似乎都有合理之处,于是我让学生比较哪一个标题更好。学生答出,“品质”更好一些,因为文章中涉及了格斯拉兄弟的人品和他们所制作的靴子的质量。“品质”既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靴子,而“质量”只能用来形容靴子,因此“品质”更好。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根据文章内容,学生们发现译者翻译的题目中“眼泪”和“水”的位置应当调换一下,而且“换”这个字用得不好,将感情变成了一场交易,所以学生们认为,其他译者给出的《一滴水,一滴泪》或《一滴泪报一滴水》等题目更为恰当。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们在一问一答中学习到了格斯拉兄弟的高尚品格,体会到了波西米亚的善良。
比较文章标题,其实质是让学生透过标题看清作者或译者对文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认知,在这个比较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就展开了对课文的探究,从而深刻理解了文章内蕴。
二、改换标题,赏析结构
改换标题,往往是对修饰语、连词或中心词的改换,它的实质也是与原标题进行比较,但是难度更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有更深入的赏析和理解。
以高中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一课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仍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和结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点明了人物即“索科洛夫”和情节即“遭遇”。“遭遇”一词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情节,但不够具体。于是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为文章的每一部分都起一个小标题,格式就是“一个人的……”。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文,概括出了文章的结构:起——落——起——落——起——落。学生们认为小标题可以根据题目改为:一个人的逃亡、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希望、一个人的悲痛、一个人的振作、一个人的绝望。通过对题目的修改得到的小标题,描述了索科洛夫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突出表现了索科洛夫及其家人的不幸,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通过改换标题的过程,学生对《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在二战中的遭遇有了足够的了解,并且按照文章的时间顺序对内容进行概括,改换题目为每一段情节取了小标题。这样对情节和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而且为进行深层次的赏析做好了准备。
改换标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过程。这对于接下来对文章的赏析有重大作用,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也具有较大意义。
三、添加标题,升华情感
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有两种可能需要添加题目,一种是只有词牌没有题目的古诗词;还有一种是直接利用书名做题目的节选自某本书的片段。添加题目相对以上改换、比较题目两者而言难度更甚,对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情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升华情感。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为例。这首词描写的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一个红颜知己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情景交融,令人恻隐。但这首词没有题目,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有学生认为,可以直接用这首词的前两个字也就是“寒蝉”做题目。有的学生认为不妥,因为这两个字既没有展现词的内容也没有体现诗人的情感。还有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别”字做题目,因为这篇词讲的就是离别。不过又有学生认为,可以再加一个字,即“伤别”,既点出了内容,又指明了情感。但是还是有学生觉得太啰唆,不如只有一个“别”字简洁。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我也说出了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题目可以取作“伤别离”。虽然略显啰唆,但是从音韵、内容、情感三个方面都更为合适和舒缓。这样,我们就在添加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了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
添加标题的开放性更大,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思维的碰撞,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比较,这更能帮助学生升华文章或古诗词的情感,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