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词入手,感悟人文之“道”

2017-07-05朱东林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造词造字司马迁

朱东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感染,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感受“大”文化的奥秘,还要让他们从小处着手。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以词为切入点可以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分析造字方法,感受丰富意蕴

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表意性。汉字的字形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揣摩其造字方法,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汉字字形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体会古人的智慧。

在学习《六国论》一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文中若干词的语义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利用造字方法,给他们展示这些汉字的甲骨文,促进他们感受其语义。如“暴霜露”,这里的“暴”本义是“晒”,引申后的意思是“暴露”,同“曝”,它的读音应该是“pù”,而并非学生所熟悉的“bào”。在教授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依次展示“暴”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让学生感受其字形变化。学生发现其原型是两手拿着农具在阳光下晒米的字形,由此可见其本义为“晒”,可以引申为用强烈的阳光晒,并进一步引申为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中。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暴露”之“暴”和“狂暴”之“暴”则是其进一步引申。在学生理解了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则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探究汉字的造字方法,并根据其字形推演出汉字的基本义,感受汉字的意蕴。如有学生对“或曰:六国互丧”的“或”字语义表示困惑,主动查询了“或”的字形演变。该学生发现“或”的甲骨文从“口、一、戈”,代表的是拿着戈保卫祖国,所以其本义是“国家、疆域、邦国”,在引申之后也可以指国中之人,即“某人”之意,而这正是文中“或曰:六国互丧”的“或”字语义。

汉字是世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古人很早就总结出了“六书”这样的汉字造字规律,将其分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类型。让学生分析汉字造字法能促使他们感受汉字的悠久历史。

二、追溯造词理据,探寻文化意义

运用汉语语素进行造词,也可以体现中华文化。造词的种类很多,可以通过附加、重叠、音变等方法进行词法学造词,也可以借鉴句法关系进行句法学造词,此外还可以使用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等。追溯汉语造词理据能促使学生探究汉语文化意义。

教师可以将《逍遥游》作为例子,综合指导学生掌握汉字造词法。汉字造词法有很多不同的种类,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等都可以用来造词。以音变法为例子,它是通过语音的变化来产生新词的一种方法。如“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里的“数数然”意思是急切追求的样子。“数”从娄从攴,计也,本义是点数、计算的意思。由于记数的动作和速度有关,所以“数”也有了“急速”的意思,語音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shǔ”变成了“shuò”,“数数”犹“疾疾”,引申为急切的意思。在造词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词性变化等方法衍生出新词,如“野马也,尘埃也”,这里的“野马”原本是用说明法从“马”造出的新词,“野”用来表示对“马”的特点性质进行说明。在构成“野马”之后,它在本文中又发生了词义变化,意思是“形成野马的样子”,这可以看成是本文中的临时用法,并未沿用下来。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一方面学生普遍忽视了汉语学习,而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新词出现。如果能掌握汉语造词理据,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汉语词汇,探索词汇的古今异义。

三、挖掘成语内涵,传承民族品格

培养人文素养一直都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悟汉语人文之“道”。例如可以让学生探究汉语成语的内涵,通过探索成语语义,了解和成语有关的背景故事等感受成语的人文意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名篇,其中有很多成语,让学生挖掘这些成语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如“泰山鸿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差距很大。这个成语取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他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所不同,所以在人的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的死也有不同的意义,呈现出“泰山鸿毛”般的巨大差距。从这个成语中能看到司马迁勇于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能看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天人之际”和“一家之言”也是成语。“天人之际”指天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而“一家之言”指能够成为体系的学说。这两个成语取自《报任安书》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志向高远,想要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并成就自己的学说,在遭受了巨大不幸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还是打算继续完成它,“藏之名山”,并交给志同道合的人,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通过挖掘文中的成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成语的内涵,更了解了司马迁的人性,体会到他身上展现的民族品格。

不少成语故事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挖掘成语内涵能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成语,同时也提高逻辑思辨能力,传承文化思维品质。

以词入手,指导学生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能令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意蕴;指导学生尝试追溯汉字的造词理据,则能促使他们深入体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鼓励学生挖掘成语的内涵,能促使他们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塑造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造词造字司马迁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