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感悟水平,设计问题情境
2017-07-05顾美蓉
顾美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设置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情境,以求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有所感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感悟水平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为深入地阅读文本。
一、师生共读,各抒己见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控制课堂的主宰者,而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小组合作的情境,自己也可以参与进去,和学生共读共赏,各抒己见,这样有助于构建平等、互动、自然的教学环境。
在学习《烟台的海》一课的时候,可以创设师生共同阅读的问题情境。教师展示和海洋有关的照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并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去看过大海?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阅读《烟台的海》,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海、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情感的。”在品读第二段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作者所描写的大海是十分壮观的。”教师提问:“能具体说说大家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海的壮观的吗?试着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学生诵读“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等句子,并加重语气,表达了海浪的力量之大。教师再次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的是冬天的大海。老师觉得应该按照时间顺序,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大家是否同意呢?各抒己见,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季节开始写起。”学生和教师一起继续品读文本,有学生提出:“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大海的气势所震撼了,所以我认为作者是想要先声夺人,所以才先写冬天。”还有学生在品读后尝试从文章的结构说起:“在描写了最有特点的冬天之后,作者写了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收获,以‘收获结束全文正好画上句号,耐人寻味。如果將冬天添加在秋天的后面,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不如放在开头。”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师生渐渐分析并理解了文章的重点。
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平等共读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整体把控教学进度,不可让课堂过于松散,而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适当进行启发,改善教学效果。
二、设置矛盾,引导思辨
孔子提出“导而弗牵”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填塞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小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设置矛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辨。通过导入、融入、优化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辨。
在教授《三打白骨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相关动画片的片段,并展示了孙悟空的京剧脸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看看孙悟空脸谱的特点,是红色的猴脸,红色在脸谱里代表忠贞勇敢,可是孙悟空不是老惹师父生气吗?唐僧为此不得不念紧箍咒才能控制他,这样还称得上是忠贞吗?大家不如自己从课文中探究一下答案吧。”在一定情境下设置矛盾性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仔细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孙悟空发现村姑是白骨精假扮的,但是唐僧却不知情,反而责怪孙悟空,第二次唐僧见孙悟空要打假扮老妇人的白骨精,竟然还念了紧箍咒。但是即使如此,孙悟空还是对唐僧不离不弃,一直保护着唐僧,这足以说明他的忠诚。”“大家认为‘三打的过程是否重复呢?”“不重复,因为这反映了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用来反衬出孙悟空的忠勇。”“文章中除了可以看到孙悟空的忠勇,还能看出他的什么品德?”“孙悟空还具有智慧,在第三次打白骨精的时候,他担心师父再次被欺瞒,所以就叫来了众神作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
提出矛盾式问题,营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辨的问题情境,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调动前备知识,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理解平常文字中隐藏的深刻内涵。
三、捕捉生成,放飞想象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本身有情有境,各种知识点都镶嵌在相应的情境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更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依循小学生的天性,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捕捉课堂生成中的精彩瞬间,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精彩的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先播放配乐诗朗诵,创设学习情境。此后让学生展开了联想的翅膀:“这首诗歌写了大自然的美景,有青山,有绿水,有清新的空气……大家能否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呢?大家可以展开畅想,想一下当我们走进绿色的大自然之中,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听到一些什么、想到一些什么,尝试模仿课文,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学生仿造诗歌中青山绿水的词句:“瀑布说:咆哮吧,冲下万丈悬崖,无畏少年的勇敢!大江说:奔腾吧,向着遥远的天际,走上一马平川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对大自然美景的赞颂、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更尝试仿写,提高了表达能力。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根据文本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这能促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鼓舞他们深切感悟文本,思考文本内容,带着好奇的心态探索文本。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