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四个着力点

2017-07-05金小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俞伯牙知音探究

金小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初中语文课程应该着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应该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之放在教学的重点地位上。因此,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问题的教学,用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研究并结合讲授、解惑、答疑等环节进行教学,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鉆研,掌握知识,增长智能。

一、适度性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考虑学生整体水平和潜在水平,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就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该具有适度性,以把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全体学生认知的问题拐点,使学生学得轻松,容易理解,灵活掌握。

例如,在学习《甜甜的泥土》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你们阅读这篇课文要花费多长时间?”学生叽叽喳喳,有的说需要七八分钟,有的说需要说五六分钟,但出乎学生的预料,我只给他们三分钟的时间,并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结果居然几乎所有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了,所设置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尤其有几名学生的回答还相当出色。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教师适度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阅读,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二、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知道,课堂是分层施教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尤其课堂不应该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才艺展示”。对优秀学生固然要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中或注意力转移,或沉默不语,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有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遵循“低起点,多台阶,小步快走”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梯度性地层层推进,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

例如,在评讲《高山流水》一文时,部分学生有这样的疑虑:“俞伯牙最后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不去另觅知音?”显然,对知音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仅仅囿于音乐范畴。为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从文中哪里可意会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 2.为什么钟子期能成为俞伯牙的知音呢? 3.他们能成为知音仅仅是由于音乐的原因吗?4.时下人们习惯用“知音”来“素描”怎样的人?以上问题清晰、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由“文本”及“明道”,从“内容”触“内涵”,在解决问题的感悟中理解“知音”的要义。

三、探究性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问题,使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一个探究者,让学生充分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力,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设计成便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一方面要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另一方面要通过探究思考来形成更深层次的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石。

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故意在板书课题时将“消逝”写为“消失”,使学生对教师的笔误进行质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分小组对该近义词进行辨析,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将学习内容层层推进,有机地将教学引向深处,引领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性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激荡创新

开放式教学的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探索目标的不确定性、过程的开放性、结论的多样性,向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课本中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所谓开放型问题通常指答案不确定或条件不完备,或具有多种不同解题策略及有多种可能的答案等类型的问题。这种特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

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辈子拼命挖山是不是真“愚”?祖祖辈辈把生命消耗在挖山上是否值得?他们能不能背井离乡去平原地区生活呢?挖山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如,在阅读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思维渐渐地打开了,结果有的学生质疑: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偷书?穷困潦倒又为何一定要去喝酒?身材高大为何不去干活?假使没被丁举人打折腿,他的命运是否会遭到其他惩罚?问题一个接一个,质疑一层比一层深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只有教师把问题设计得巧、设计得活,学生才能思考得妙,学到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最终助推课堂效率的提高,让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俞伯牙知音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知音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向大自然学艺
山水知音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山流水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