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07-05黄爱芳
黄爱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國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今的地理教学,尽管教师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常被教师的“善意”或凭自己的想象塑造学生所淹没,从而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的核心是思维的创新,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只有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的客观实际和要求,进而经过实践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才能使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可是,就地理学科来说,特别在中学,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让学生继承知识,不培养学生运用和创造知识,轻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考试为中心,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如,初中地理的教学,每年都进行全市性的统考,高一地理要进行全区性的会考,因此为了统考成绩好,会考人人过关,在教学中教师就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上,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日益需求的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此地理学科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创新的视角要求学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思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它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一定的诱因进行。例如,教学《中国的民族》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放四段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表演证明是哪四个民族的歌曲,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民族的国家。这种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兴趣浓郁时获取新的知识。思维兴趣的激发,应当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创设情境这一手段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直观的教具、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片等,可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鼓励质疑,打破旧的思维定势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则须疑,疑则生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思维的发展,从创造的角度来说,常常起源于好奇心。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起初只是一位气象学家,在地质学方面可谓是一个外行。正因为外行没有任何传统习惯的束缚,不存在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故能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上得到启示,也才能使魏格纳在当时海陆固定论盛行的时代,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提出“泛大陆”的理论观点,奏响了地学革命的前奏曲。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现象,才能使学生在障碍、迷局面前,通过创新思考越上新的知识平台。
总之,地理教学要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世纪创新教育的挑战。因此,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师的职责,树立新的教学观。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捕捉地理新信息,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手段,大胆尝试,勇敢实践,努力使地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广阔平台。当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解决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扎实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