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照亮灿烂人生
2017-07-05俞洁
俞洁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健康的学习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可以说,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师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
那怎么样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习惯的定义。
在字典中是这样定义习惯的,“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即“习以为常”,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而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
按照人们日常活动主要领域,将习惯进行分类,可分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工作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其特征有:第一,学习习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也是形成优良学习动机、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保证;第二,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智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还强调,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就是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又是如何呢?经过进一步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我们发现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督促,就表现为自我调整差,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可以玩的时间了。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学语文就是“写写字,念念词,挖苦心思造篇文”,至于好习惯的养成很少主动去考虑。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注意抓住特点,因材施教
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同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长期性。习惯是由行动行为的多次重复定型而来,它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二是连贯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浅尝则止”、“一暴十寒”。三是易变性。学习习惯有一个统一的“一贯”要求,让学生良好基本学习行为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进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否则会前功尽弃。四是附着性。习惯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活动。老师一定要处理养成习惯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前者是目标,后者是落脚点。五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二、要注意培养实在性和阶段性
主要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认真读书、思考问题的习惯,勤动手动脑的习惯,大胆质疑和相互协作的习惯等。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去抓,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三、注意及时反馈
小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自己的学习不能准确及时的判断分析。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分析、评估。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表扬,对不良的行为习惯给予纠正。另一方面,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达到了什么程度,还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可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思想品德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知识智力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他不仅给学生打下听说读写的坚实的基础,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能有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