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设计与教学效果
2017-07-05吴建华
吴建华
提出问题是点拨教学中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课文的认识,好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提问要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提问可分为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明确提问的类型和目的,可根据相应的目的和要求,做出相关的提问设计。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这是评价型的问题;《马》这篇课文中写了几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各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是了解型的问题,这需要学生看课文、了解课文以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主要举了几个例子?是引出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说明文 中举例的数目与说明事物的类型相一致的特点,为什么举这几个例子?是引出桥自身的特点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总之,不同的提问类型,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选择最恰当的提问形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考虑价值
设计提问成功与否,往往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易难、简繁、畅阻。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这样问学生:你们觉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怎样?有的学生说好,说他爱国,教学方法好;有的学生说不好,说他不负责任,随便放学生去钓鱼;有的学生说没法评价。这样的问题,不但偏离了主旨,还容易引起混乱。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多余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价值,不能提那些泛泛而又不具体的无价值问题。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也存在重复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所选择,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疑。
三、提问要难易相间
現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相距较大,提问要考虑到优等生,保证中等生,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就要求难易相间。问题设计太难不易于激发中等生的,又打击后进生,这些都是语文教学所不愿的;如果问题设计太容易,也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又与课文、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一文,如果按部就班地分析,虽然也能讲解完课文,显然是单调的。如果学生学习完字词后,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相依为命”是什么意思?文章中谁和谁相依为命?牛郎有哥嫂,怎会和老牛相依为命?这样的话,文章第一部分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提问要考虑语言语气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提问所用的语言、语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当问题确定之后,教师要字斟句酌,力求问得明白、简练,有艺术性。例如,有的教师在分析《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这样提问:“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故事的结尾,请大家说说这样的结尾作用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什么问题?”经过教师再三的引导,学生才归纳出:愚公的壮举和精神符合人们的意愿,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有的教师却这样处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山最终是神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稍微思考后立即表示反对,并且一个个情绪高涨。归纳反对的理由,即:操蛇之神是出于对愚公那种不达目的誓不摆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感到恐惧才禀告天帝的,天帝也是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才命夸娥氏二子移掉两座山的,这更加体现出愚公的精神感人至深。
总之,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出作用,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设计对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影响,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