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安静”的课堂
2017-07-05杨阳
杨阳
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个很新鲜、很神秘的话题。在授课之前,我想,在这个非传统课堂知识的领域里,学生一定有很多的想法要表达。课前我竟有些迫不及待——看到的将是怎样一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碰撞、充满了思想火花的课堂!
然而,太安静了!课堂氛围冷场,学生预习不到位,思路闭塞,知识匮乏,没有过多交流,也就没有激情。我也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不觉地冷了下来。看似顺风顺水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卻在学生点头接受后的淡然目光里,想放声大喊:这样有趣的议题,不该是这样的安静啊!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我不禁质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三个目标的确立,中规中矩,不可谓不对。因为它的确将学生的成果引向了语言与语文的结合处,对语文成绩的提升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样的探究课堂,真的是学生想要的么?我在反思,为什么一定要规定思考的方向呢?就那么不相信不放心?如果将任务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寻,自己思考,在课堂上交流碰撞,滋生出智慧的火花,拓展思维的宽度,这样的课堂,一定“安静”不下来!安静的课堂中,被束缚了思维的学生,面对着期待已久的话题,憋着一肚子的想法不能表达,那还会被点燃思考的热情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得到一课所得的知识成果,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人生智慧相比,哪个更重要?
当我们在四十五分钟里忘乎所以地表演,满足于自我抒发欲望的时候,学生们安静接受了你教的东西,你笑了;他们便转身过去,拿出下一本要学会的书。如此往复,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他们十七八岁,他们很乖,他们不麻木,他们努力地接受、学习,他们甚至很安然!想想自己以往的一些一样安静的课堂,我满心愧疚,更是一身冷汗。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让所有的教育者愧疚,更让我们深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百年前启超先生对于青少年的热切期望和鼓励还在耳边回响,这是少年的责任,更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前辈的呼吁与重托,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都在鞭策我们,当今社会,要陪养的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走独木桥的学子,更应该是能洞悉社会、适应发展、幸福生活的人,是会思考、有思想、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有志青年!这样安静的课堂,太不给力!
探究课上,思考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育途中,探究的不仅仅是学科本身!“大语文”真的不能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概念,德育也不应只局限于低浅素养的提升。我们应该让境界更高一点,目光更长远一些,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启迪、一个方向!
放开束缚,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思考的魅力多飞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