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风情万种的“南方丝绸之路”重镇
2017-07-05越声
越声
西昌人说起老街,第一个说起的肯定是南街和礼州古镇,因为这两个地方最能体现西昌的历史悠久和民风淳朴。特别是礼州古镇,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留下的痕迹沉淀出充满魅力的文化与风情,给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赋予了灵魂,在山水的环绕与滋润中,用魂萦梦绕的乡音娓娓讲述着一个个烟火故事……
走进礼州古镇,依稀能看见曾经那四方的城廓,这里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军、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史迹,为“南方丝绸之路”牦牛古道驿站,历史悠久,古镇境内还有三处古城和新石器遗址,已出土文物千余件。1995年1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礼州古镇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礼州老街的韵味更为悠长,古老建筑保存更多。老街由青石板一铺到底,街边的溪流穿城而过,百年不变地诉说着古镇往事。这里多为清代建筑,砖木或土木结构,明亮的天井、高大的风火墙、弯曲的美人靠、精巧的吊脚楼代表着不同祖籍工匠的建筑文化特色。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摒弃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见到的是一排排青瓦覆盖的民居、深幽曲折的小巷、方正精巧的院落、穿斗式的梁枋、镂空雕花的门窗,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幽静和从容。徜徉在礼州古镇,仿佛走进了历史隧道,青石铺就的街头、安静的民居、淙淙的流水、古老的寺庙、传统的茶馆……无处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让人魂牵梦绕,感慨万千。
要想在这里深入感受礼州古镇的韵味,泡茶馆是最佳的选择。泡茶馆的“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解释清楚,大意是说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对于喜欢茶文化的四川人来说,到茶馆里首先是坐,其次是喝茶,再者就是各自吹嘘龙门阵,礼州人也不例外。不过,对于礼州这个川滇结合部的重镇来说,天南地北的词语都汇聚于此,传统的“喝茶”二字已被云南方言“吃茶”所替代并沿用至今,“吃”字在当地人心中深深扎了根,他们认为“吃”更能体现出自己对茶的热爱和依赖。
当地人告诉我,吃茶是礼州古镇人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吃完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茶馆,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话也是“你吃茶去吗”。
泡在茶馆里,时间也好像慢了下来。老板热情地递上茶杯,抓一撮茶叶放进去,再用手中的铁壶娴熟地为顾客冲茶,在这一起一落间,滚水冲下去,茶叶翻滚着舒展开来,最后袅袅下沉。待茶香出来后,人们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余味绵长,先苦后甘,慢慢回味时又有一丝甘甜在舌下芬芳。
作为老茶客,摆龙门阵是吃茶的必修课,龙门阵摆得广大高深才能赢得听众,且说者要有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的襟怀和学识,听者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百听不厌的耐心,这样才算得上是龙门阵中的高手。
当然,龙门阵摆到高潮处,说者总会留下悬念,慢悠悠地端起茶杯小啜一口后才会接着说,听者也会响应般地端起茶杯喝上几口茶。听至无聊处,听者便会自顾自地拿出收音机或是三三两两散开至一边,下棋的下棋,发呆的发呆……
这样的场景在礼州古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夕阳的余晖拉长了老街坊们回家的身影,也放慢了炊烟里的每一幅画面,岁月静好,幸福悠长。
或许是与时俱进,时下古镇上的茶馆几乎是看不到盖碗茶杯了,这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邛海看海
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邛海古称“邛池”,是四川省第二大内陆湖,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至今约有一百八十万年的历史,其形状如蜗牛,水域面积三十一平方公里,山光云影,一碧千顷,一眼望去难着边际,有海的辽阔和浩瀚。
邛海和我国一些高原湖景一样以恬静著称,景色四季各异,春日天光水色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闪耀在苍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岸边桃红柳绿,燕语呢喃;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渔村相映生辉;秋日天高气爽,落霞孤鹜,使人流连忘返;冬季天净水明,红枫翠柏倒映湖面,午后起风之时浪花奔涌,似白鵝嬉戏于波涛上。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览邛海后对其景色大加赞叹,兴奋不已,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
西昌是有名的“月城”,“月城”边上的邛海之月更为有名,邛池映月也成为邛都十景之一。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古城西昌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海总是用咆哮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邛海总是很安静,坐在岸边会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之感。邛海边上的泸山属于灵气所集之地,古刹庙宇较多,幽思静想,总有钟声传来,以动衬静更显其静。难怪原中央大学教授朱契游邛海后写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横绝太湖、登临鄱阳,觉得洞庭雄阔、鄱阳奇伟、太湖深秀、西子浓妆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静见胜。”
在泸山上有专门的观海楼,极目远眺,山融水间,水随山转,山水结合,蔚为壮观。当然,观邛海也不一定非要到观海楼,找一幽静开阔之所也能领略其特有的气质。
泸沽湖的美丽传说
很多人以为泸沽湖在云南,其实泸沽湖的三分之二面积在四川凉山地区,因其开发程度和商业化不高,这部分泸沽湖成了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是被摩梭人尊称为“谢纳咪”的母亲湖。
汽车绕着高山盘旋,一会儿缓缓地往上爬,一会儿又悠悠地往下走,转过三座大山,我们就进入了因张艺谋电影而出名的山路十八弯。泸沽湖这一汪清澈湛蓝的湖水正静静地躺在群山之间,安详地等待着我们这群好奇的客人。墨绿色的湖水倒映着雪山,湖中七座小岛亭亭玉立,形态各异。
泸沽湖的神秘除了高原湖泊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摩梭人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以及具有异域色彩的历史文化。作为最后一个母系王国,这里既有古老的神话传说,又有沿袭几千年的奇特风俗。“北漂”的音乐家回到故乡请我们去她家做客,我们围着火炉吃烧烤,听她为我们讲述许多关于摩梭人的故事。
来到泸沽湖,一定要参加摩梭人的篝火晚会。摩梭人都能歌善舞,高原的气候孕育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和清亮的嗓音,他们表演的舞蹈欢快而热情,演唱的山歌高亢而纯朴。晚上,摩梭姑娘和小伙来到熊熊燃烧的篝火堆旁,他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精神抖擞。少顷,他们踏着音乐围着篝火跳起集体舞蹈,手拉着手形成一条长龙,篝火映红了一张张笑脸,映红了高原苍青色的天空。
泸沽湖之行意犹未尽,我们的耳边久久地回荡着那悦耳的歌声和欢声笑语。
夜晚和摩梭人共舞
冬日,泸沽湖畔有点冷,因为不是旅游季节,这里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学校操场上亮着几盏“小太阳”,它们是为了打跳而设的。
“打跳”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街头广场舞,当地人告诉我,摩梭人的广场舞就是甲搓舞,又称“锅庄舞”。关于甲搓舞的起源,相传在远古时代,摩梭先民经常受到外敌的侵袭,因此部落首领便发动本族人在村口的场坝上燃起一堆熊熊烈火,人们围着火堆跺脚呐喊,以造声势,打退来敌获得胜利后,再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以示庆祝胜利,后来这种习俗便沿袭了下来。如今的甲搓舞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舞蹈,在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祭祀神灵时,人们都要跳起欢快的甲搓舞,青年男女也会借机谈情说爱,结交阿夏。
篝火通明照亮了广场,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甲搓舞。细细看来,甲搓舞舞姿粗犷,节奏刚健明快,跳起来畅快淋漓,热闹非凡,那明快的笛声和豪放的舞步使人跃跃欲试,精神为之振奋。
甲搓舞是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舞蹈,它最强调人们的参与意识,在舞场上没有主客之分,也沒有表演者与观众之别,主人客人、男女老少全都加入到舞蹈的队伍中,场面甚是热闹和壮观。
甲搓舞的领舞人用竹笛伴奏,跳舞的人们紧挽手臂,十指交叉面向火堆起舞,舞步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而变化,时而喊出“啊喏喏”的呼喊声,气势宏大。
在轻快的舞蹈中,姑娘们显得落落大方,光彩照人,她们雪白的长裙随着舞步轻盈优美地摆动着,金银珠宝等饰物在火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青丝长辫在晚风中飘荡。醉人的舞蹈和艳丽的打扮使姑娘们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小伙子们借机交友,用抠手心或握手的松紧程度来传递爱的信息。
对于扣手心这种说法,我问过许多摩梭人,有人说有这种暗号,有人说没有。我认为不管是否真的有扣手心这种爱的暗号,小伙和姑娘之间的爱情总会有一种方式去传递,唱情歌就很不错哦!
摩梭人天生能歌善舞,每当你走在山间或是泛舟湖上时,随时都能听到飘来的摩梭民歌,只要想唱,任何地方都是摩梭人放歌的大舞台。摩梭民歌流传了上千年,大多以情歌为主,这些情歌让人听了如痴如醉。
风情万种的火把节
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美誉的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赞火、送火三个阶段,活动期间会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以及火把游行、篝火晚会等活动。火把节的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赞火;第三天为“都沙”,意为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高潮。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彝族民间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也有很多种,但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黑体拉巴比赛摔跤,斯热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致使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黑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有了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不尽相同,不但彝族各支系有着不同的传说,即使在一个支系内部的不同地域也有着互不雷同的解释,而这些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驱邪祈福的火把节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以耀眼的青春光芒走向新的时代。
能歌善舞的彝族人
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拥有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遗产,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彝族由于支系多、分布广,民歌的种类虽丰富却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彝谚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彝族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往往融为一体,如在彝族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抒情长诗《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斯牛牛》等,这些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彝族民歌有比较固定的曲调,每种曲调在歌首或歌尾大都有词义不明的衬词,而曲调也就以这些衬词来定名。因地区的不同,彝族民歌风格各异,如凉山南部的民歌高亢激越,凉山中西部圣乍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婉转低回,凉山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则浑厚朴实、欢快热情。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我国彝族古朴、浓郁、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出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涵盖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
小贴士
主要景点:凉山著名的景区、景点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有著名的现代高科技景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的社会发展形态博物院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神奇秀美的螺髻山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等。
特色美食:凉山主要是彝族美食,以川菜为主,每年夏季满山生长着各种野生菌,以鸡枞菌、牛肝菌的味道最为鲜美,特色菜有船夫鱼和酸菜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