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局

2017-07-05许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苏轼文言文作家

许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堪憂,教师费时费力,学生毫不领情。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机械的串讲对译以及对语法知识执着地灌输,让原本生动的课堂变得乏味而沉闷,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也“窒息”了。如何让我们的文言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甚至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呢?

一、重视朗读

朗读是理解鉴赏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深入文本读懂文本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更不能缺少朗读。反复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言文的语感。这时候,朗读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与古人交流的桥梁。

读准字音和句读是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更应当通过试读和听读来发现问题。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的同学会将“说”读作“shuō”,将“乐”读作“yuè”;又如有的同学会将《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读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初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应当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读音和句读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初读中收获成功,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可见作为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读,还应达到更高的要求,即读出作品中人物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来。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读来促进理解。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学生会只注意到这一句中的设问手法,因而读得较为平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如果将其改成“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反复朗读原句与改句,学生一定会意识到:欧阳修之所以如此表述,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骄傲之情,自己虽遭贬谪,但治理滁州的政绩却非常显著。

二、挖掘美点

古人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极具匠心。有的文言文在遣词造句上缜密精当,有的文言文在结构句式上巧妙灵活,有的文言文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有的文言文风格鲜明、思想深邃。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敏锐地捕捉到属于这一篇文言文的美点,据此来设定审美教学的目标。如《记承天寺夜游》,此文篇幅短小,但有很多字词,颇有反复咀嚼玩味的价值。“遂寻张怀民”的“寻”,耐人寻味。昔日于朝中居高位时,同苏轼交往攀附之人门庭若市;如今,蒙冤遭贬,旧知避之唯恐不及。本文着“寻”一字,就含蓄委婉地道出苏轼孤寂、凄凉的处境来。而“怀民亦未寝”一句中的“亦”,与“寻”则是前后呼应。张怀民是苏轼的挚友,在苏轼落魄之时,唯有他对苏轼不离不弃。二者情投意合,都不想错过这清虚冷月的美景。通过对语言的赏析,学生不仅能轻松地理解人物关系,同时也会为苏轼为文语言的简练传神赞叹不已。

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被安排在“诵读欣赏”部分。很多教师仍然将字词教学作为重点,这无疑背离了编者的初衷。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比一般的文言文要高。文中可以挖掘的美点很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采用的都是递进句式,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排比和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显示出孟子的政治远谋,其施行仁政、恩泽百姓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三、拓展厚度

法国文艺理论家布丰曾经说过“风格即人格”。那么阅读一篇古文的过程,就是与一位古人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而要客观地认识作家,深入地理解寓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首先有必要对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否则对作品思想意蕴的理解就有可能陷入主观臆想的泥淖。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很多学生对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淡淡的愤懑之情难以理解。这时需要教者适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相信学生知晓了于革新派与保守派的夹缝里尴尬生存的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会对文本和作者有深层次的认识。

再者,对文言文的解读不宜局限于文本有限的篇幅内,我们还可以联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拓展,也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厘清作者某种思想、态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仍以《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引入作者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探究、去发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词句虽不是一时之作,但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苏轼不同于常人的豁达开朗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虽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却从不曾泯灭过。诸如此类紧扣文本内容的拓展,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解决了他们的疑惑,也一定能让他们走进文言文,最终爱上文言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苏轼文言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