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像孟子那样说说道理
2017-07-05金沂
金沂
议论文的写作对于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一个挥之难去的梦魇,到了高一下学期,议论文的写作将要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一点上,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也按照模块进行了课本的设定,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课本中选择了大量的优秀议论文来作为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本册的文言文单元所选择的篇目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的积极意义。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意识地设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古代优秀议论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都是放在了字字落实、扎实训练上,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甚至流畅地口头翻译。不可否认,这样会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但仅仅局限于此,就太过浪费那么优秀的议论文范本了。
在粤教版必修四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可以了解到,除了基本文言文知识的夯实外,课本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向先贤大家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如何讲好道理。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充分展现孟子驳论艺术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巧妙地对对方的论点论据甚至是论证过程都进行了充分的批驳。而驳论文也是学生在初学议论文的写作中,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议论文文体。
《寡人之于国也》在驳论方面有过人之处:
梁惠王在文中提到的观点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言下之意就是,“寡人之民应加多”。然后梁惠王运用了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历数自己对于国家所做的工作,并且和邻国国君进行了对比,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再怎么用心,对于民的增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面对梁惠王的质疑,孟子首先避开了对方的质疑,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告诉梁惠王:第一,五十步和百步没有实际上的区别,都是胆怯的体现,正如梁惠王和邻国之君,只是不能施行仁政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第二,两个逃跑的士兵正是梁惠王和邻国之君的写照,士兵作战未用力,国君治国未用心,在不尽心的前提下,去讨论百姓的增加是多么可笑。在巧妙地用比喻的方法批驳了梁惠王的观点和论据后,孟子从正面阐述了自己对“王道”的理解,提出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七条具体的措施,明确提出了王道之始,并且描绘了称王天下的美好图景。最后,再一次批驳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民不聊生只知道怪罪年成”这三种“不尽心”的行为,将自己的仁政思想作为最后的结论。
如此精彩的驳论交锋,如果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文本分析上,那真是太遗憾了。教师可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设置引导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探究孟子的驳论层次,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本,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这篇课文在驳论过程上可以分成四个部分:首先,顺势而为,请君入瓮;其次,直指错误,反客为主;第三,分点陈述,娓娓道来;第四,再次强调,振聋发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直到“平衡”,成为自己所独有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为这个“主动”提供积极的引导。那么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驳论特色,教师就应该在课后利用小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尝试用孟子在这篇课文中使用的说理方式来对某个观点进行批驳。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篇以《吾之于学也》为题的小练笔,要求仿照本篇课文的特色进行迁移创作,最好是用文言文。在充分学习了本文驳论的特点后,学生的练笔会呈现出让人惊讶的创造力。
议论文的写作和文言文的学习都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粤教版必修四的文言文时,能够很好地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了解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且能够通过有创意的课后迁移训练激发学生模仿和创新的热情,从而达成能力的内化,那么,这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定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