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017-07-05沈丽红
沈丽红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所豪华型幼儿园,里面的环境全是幼儿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在生活體验区,有的孩子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有的孩子模仿妈妈拿着真实的锅盆在煤气灶上做饭,水龙头还真能哗哗地放出水来……我当时真的很羡慕那里的老师和孩子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与之对比,笔者幼儿园的活动材料需要老师和孩子动手完成,孩子们在游戏中只能自己“发明创造”或“以物代物”。
但参加了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游戏中的替代物》及研习了华爱华教授的《幼儿游戏理论》之后,我明白了幼儿替代行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我对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替代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角色游戏的假象性与替代行为的联系
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幼儿扮演角色,利用老师提供的游戏道具模仿成人劳动,展现生活情境。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特征进行观察并产生假想,根据游戏情节的需要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物品以象征性。
三岁之前,婴幼儿的思维单一,生活经验贫乏,游戏以机械重复的模仿为主,缺乏想象。但三岁之后,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往往依赖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象征游戏。角色游戏自然也不例外,需要创设场景,也需要角色在情景表演中具体操作的材料。幼儿通过使用替代物,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进行角色交往,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幼儿在游戏中加入想象性,促进了游戏中创造性的萌芽。华爱华教授指出:“其实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产生。”
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促进替代行为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行为。有时是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促使孩子找物品替代,而有时是材料催生游戏情节的发生。通过以下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替代行为水平及其背后蕴涵的教育价值。
情景一:娃娃生病了
萱萱扮演妈妈,抱着布娃娃边走边拍。娃娃饿了,妈妈找来了一块方形的海绵当作蛋糕、圆圆的乒乓球当作鸡蛋喂宝宝。这时,吃饱的宝宝仍哭闹不止,细心的妈妈摸摸宝宝的额头,“呀!宝宝发烧了”,于是在柜子里翻出一根吸管当作体温计给宝宝量体温。妈妈决定带宝宝去医院,迅速拿起桌上一个扁扁的盒子当作电话,像模像样地拨了号码,给“爸爸”打起了电话……
现象分析:角色游戏是模拟幼儿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根据游戏情节的不同,幼儿会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但我们不可能将现实中真实的东西全部投放到游戏中去。每个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不同,创设的游戏情景各有不同,因此老师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这就促使孩子合理的寻找替代物,提高以物代物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展现生活情境,发挥想象创造生活,并在游戏中体验着,学习着,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幼儿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认真观察,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合理使用替代物,使游戏中的替代行为得到提升,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发展。
情景二:我们去旅游
小杰把呼啦圈当成汽车方向盘,“滴滴叭叭,我们的快乐大巴要出发啰”!然后带着小伙伴到全国各地游玩、参观。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时机灵的乐乐建议去“长城”,鬼点子最多的明明说“我们的椅子一把把连起来就能变成长长的长城”,于是大家共同商量,互相协作,将所有的椅子交错摆放瞬间变成了弯弯曲曲的“长城”,当孩子们小心跨过一张张椅子时,兴奋的大叫:“我登上长城啰!”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开心、自信的笑容。
现象分析:角色游戏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高;生活经验越贫乏,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低。在主题活动“中国娃”中,幼儿认识了长城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认知经验,部分幼儿还讲述了自己登长城的相关经历,所以在角色游戏中,他们能进行表征想象,将椅子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形象生动的长城,拓展了游戏的内容,幼儿的替代行为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情景三:警察抓小偷
当警察是多数男孩的梦想,结构区活动材料丰富,积塑形状各异,当看到一块略带弧形的木头积木,他们会把它想象成一把手枪,神气的将手枪别在裤腰上,把小篓子扣在头上当警帽,顿时一个威风凛凛的警察形象就出现了。他们用手枪对着旁边的“小偷”,表情严肃地叫到:“不许动,举起手来。”于是就产生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情节。游戏中,幼儿还发现保鲜膜中间的圆筒可以拿着当警棍制服小偷,这是由手枪联想出来的另一种游戏材料,充实了游戏本身,让游戏情节层层递进。
现象分析: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创造欲望更强,他们渐渐不满足于老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而对逼真的游戏材料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在成人眼里不起眼的废旧品却受到孩子们的关注,他们把找到的东西稍加“改装”,就成了一件急需的游戏道具,而有时干脆不加修饰地来一个“此物彼用”。因此,游戏除了具有娱乐功能外,还能促进幼儿多方位、多角度的整合发展。
替代行为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方法及表现形式不同,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不能片面的追求材料的数量,材料的逼真,却忽略材料的功能性和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游戏的不同需求。小班时,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玩具(如娃娃、家具、餐具等),还必须提供既利于象征性想象,又在外形上比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到了中班和大班,可以与孩子一起来讨论和创设新游戏的材料,有的时候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或需要孩子进一步去完善的材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体,教师适时适宜地参与指导。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必须遵循孩子的意见,结合他们的经验确定游戏内容,与孩子一起商讨确立新游戏,孩子在游戏时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能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相应的替代物,在游戏中也会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教师可以以一个角色的身份适时适宜地进入游戏,和孩子们共同参与游戏,而不是“干预”,更不能包办或去改变幼儿游戏的发展。
及时肯定孩子在游戏中使用替代物的行为。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孩子使用替代物,当孩子们“以物代物”行为出现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在游戏讲评中重点引导有经验的幼儿与同伴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快乐的感受,不仅让使用替代物的孩子得到肯定,同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其他孩子也得到激发和经验习得,从而促进孩子游戏表征行为的更好发展。对于孩子用同一种物品进行两种替代的行为,要加强分享和讨论,推进游戏更高水平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只有观察幼儿的游戏,才可以做到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介入,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鼓励和强化幼儿的替代行为,才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持久性,使某些材料在成为幼儿的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作为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我们要更多关注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让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发展。
(作者单位: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