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2017-07-05闻达
闻达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给力/供给 否认/否极泰来
丢三落四/大大落落
B.撩拨/嘹亮 狭隘/热情洋溢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C.龟裂/乌龟 劲头/刚劲有力
厚此薄彼/日薄西山
D.皈依/贩卖 摒弃/屏气凝神
众口铄金/闪烁其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部暑 比翼鸟 粗制烂造 按部就班
B.藉贯 佼佼者 再接再励 不骄不燥
C.针砭 恶作剧 跌宕起伏 通宵达旦
D.惬意 炒鱿鱼 迫不急待 鸦鹊无声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什么是孝?《论语》上有句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很多人据此引申说“孝”就是“顺”,这样理解,实在是一个误区。因为从根本上说,“孝顺”两个字,并不是一个意思。 。 。 。 。 。
①“三年无改”的是“道”,即为人处世的原则,并不是说三年之中,所有事情都没有变革
②“孝”指的是精神和原则上的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③时时刻刻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下,这在实践中不可能做到,也大可不必去做
④世易时移,变化多矣,父母未必永远正确,更不会未卜先知
⑤而“顺”,则指的是微观层面的亦步亦趋、唯唯诺诺、俯首帖耳,把父母的话当作圣旨,丝毫不敢违背
A.④⑤①②③ B.②①⑤③④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⑤②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2)無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
, ”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4)人们常常借用古人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忧思。李白在《行路难》“
, ”一句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而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 , ”表达自己对王朝更迭、帝业盛衰兴亡的伤怀之情。
5.名著阅读。(4分)
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人物的性格往往具有多重性。比如,林冲性格中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叙述一个故事情节。
6.给下面新闻拟题,并简述理由。(3分)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这意味着中原城市群跻身国家级城市群之列,河南省再添一个国家战略。
记者了解到,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2016年以来,河南省以及省会郑州迎来多重利好:国家批复建设河南自贸区、郑州被确定为国家级交通枢纽,本周初,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是振奋人心。此次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可以预见,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必将促使郑州、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自2017年1月4日《郑州晚报》,有删节)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7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学习期。最近,有人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请从以上三个图表中提取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2)请结合以上得出的结论,为大学生学习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6 分)
母亲的书
琦 君
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生活天天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也读不完的。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我:“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晚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色彩缤纷的丝线,用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已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的图案和颜色,仿佛都是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被撕破,又可以防潮。母亲就给了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来的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才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皇历。她在床头小几的抽屉里、厨房碗橱的抽屉里,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圈、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皇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定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被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但还是被它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捧受伤的小鸡,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流,我都要哭了。
皇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皇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我们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读者》2016年24期,有删节)
8.文章中一共寫了母亲的几本书?分别是什么?(4分)
9.阅读全文,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10.文中为什么说橡皮纸书是“无字天书”?(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百慕大三角之谜就此解开?
凯利·迪克森
①多年来,百慕大三角因各种不可思议的失踪事件频发,而成为“神秘”的代名词。
②这片三角地带位于北大西洋西侧,具体由百慕大群岛、美国迈阿密和波多黎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从1840年开始,便有报道称有船只在这片区域失踪,此后的100多年间,失踪事件层出不穷,这个百慕大三角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怪兽,频频将轮船、飞机吞入口中,让人避之不及。
③人类真正开始研究百慕大三角,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那时,世界科技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人们坚信,世上的一切谜题都能有科学的解释,因此,面对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种种失踪之谜,全球的猎奇爱好者都摩拳擦掌,企图拨开其中的重重迷雾。
④此前,根据众多研究报告,对百慕大三角的解释有两类观点,一类是超自然因素,其中不乏遭外星人绑架等说法,还有人说这片区域其实是通往失落之城“亚特兰蒂斯”或者异度空间的大门;另一类则倾向于自然原因,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晴空湍流甚至黑洞等。但这些解释,都仅仅停留在“可能性”上面,其中有一些更像是天方夜谭,并不能驱散人们心中的迷惑,反而增添了百慕大三角的神秘性。一些专家认为,这些解释已将现实与科幻甚至魔幻混为一谈,而有关百慕大三角的失踪事件也被传得越来越邪乎,因此一些人认为,百慕大三角之谜仅仅是三人成虎的传说罢了。
⑤一位研究百慕大三角之谜的学者拉里·库舍表示,相当一部分有关百慕大三角的失踪报道,其实是人为杜撰的。他说,一些无良记者为了提高报纸销量,将一些单纯的风暴事故也写成神秘失踪事件,或是把发生在很远地方的沉船事故也算进百慕大三角失踪总数中。库舍说:“事实上,百慕大三角至今仍然是许多巨型邮轮与商业航线的必经之路,对我来说,这只是一片十分普通的海域而已。”
⑥尽管如此,百慕大三角也绝对没有这样简单。先不说那些离奇的失踪事件,仅是这片海域本身,就值得人们去探索。1967年,一位美国飞行员航行在百慕大海域上空时,发现海面下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翌年,考察组便来到了飞行员发现神秘物体的海域,展开了水下探索,结果发现在海底竟有一片巨大的石头建筑群,看起来很像是远古时期的大型城市遗迹。而后,人们又在海底发现了一座人类从未发现的金字塔。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座金字塔是由类似玻璃的材质建造的,非常光滑,且半透明。于是很多人认为,这便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⑦因此,无论如何,都有对百慕大三角继续研究下去的理由,只是比起“亚特兰蒂斯”,人们对那些或真或假的失踪事件更津津乐道。
⑧就在最近,一些常年研究百慕大三角的研究者对失踪事件提出了新的解释,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研究者认为,从海底喷发的大量沼气,才是造成百慕大三角各种海难、空难频发的罪魁祸首。
⑨研究者发现,在距离挪威海岸不远处的海域中,有源源不断的深海石油与沼气从海床和深海火山口中喷发而出,这些沼气会搅动海水,从而影响在海面航行的船只,而当沼气逸出到空气中时,则会对过往飞机产生威胁。
⑩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沼气喷发现象也在其他一些海域得到了证实,而沼气喷发究竟能对船只和飞机的航行造成多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百慕大三角之谜会不会因此解开,依然是未知数,因为这个“谜”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5期)
12.阅读全文,说一说文中对百慕大三角之谜的解释一共有哪些。(4分)
13.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3分)
14.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5.阅读下面材料,说说将它放在文中哪个位置合适,并简述理由。(3分)
人类初次涉足百慕大三角,是在1502年,这一年,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远洋船队第四次远航新大陆,当船队靠近百慕大三角时,海面上突然刮起了狂风,情况十分危险,情急之下,哥伦布只好紧急下令让船队调转航向,朝佛罗里达海岸驶去。奇怪的是,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竟全部失灵,舵手和水手全部晕头转向,根本不知道正确的航向。幸好,船队最终还是歪歪扭扭地从波峰浪谷间摆脱了危险。心有余悸的哥伦布,在写给国王的信中详细地描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而这也成了人类历史上对百慕大三角的首次记录,或许也是最幸运的一次。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上①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此处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将战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水落而石出者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时时而间进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语段[一]中开篇连用六个排比,有什么好处? (3分)
19.语段[二]中能表达语段[一]观点的句子是哪句?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3分)
读下面的诗,完成20、21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分)
21.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作文(任选一题)(5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1)题目:你不该这样对我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小时候,跟母亲到菜地里割韭菜,母亲手持镰刀,从韭菜的根部,齐刷刷地把韭菜割掉。
“这样割,韭菜不会死吗?”我担心地问。
“韭菜是割不死的。”母亲说。
“为什么韭菜割不死呢?”
“不但割不死,反而越割长得越好,长得越快。”
“为什么呢?”
“也许,正是我们一次次去割它。”母亲说。
当时,我并没有明白韭菜为什么越割反而长得越好、长得越快的道理。后来,随着渐渐地长大,随着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受坎坷和挫折的磨砺,我慢慢懂得了:有时,激发我们生命活力的,恰恰是那些我们历经的苦难,是那些苦难让我们生出了一颗不“死”的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见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