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而不简单

2017-07-05陈天芝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司马迁创造性过程

陈天芝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又有幸聆听了李文广老师的课,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语文书的简简单单的课堂,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少了一份华丽,多了一份朴实;减了一份陌生,增了一份亲切……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谈对简约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创造性

创造性的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应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春晓》时提到“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创造性。

教师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努力达到教师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带着能力走向社会”!

二、接受性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所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其学习过程所决定,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指导的,所以教师如何教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生主要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但创新能力是缺乏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时代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教学“狱”和“酷”时,别具匠心的让孩子猜一猜为什么这样造字?抛去了一般教师传统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年龄段,采用了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孩子们学的兴致盎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对其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教师要有耐心和理解学生。

三、积累性

语言学习也同任何学习一样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正如著名学人邓拓所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李老师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设计的迁移小练笔别具匠心,要求孩子写一写司马迁,(1)可以用第一人称。“我就是司马迁”,写一写个人的经历;(2)把司马迁当作可以对话的朋友,“司马迁你怎样……”;(3)可以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评价司马迁,“我想说司马迁他……”让孩子自己选择,并鼓励孩子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既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又使孩子对司马迁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

四、选择性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变“指令性”的教学为学生 “自主选择”的学习,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主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时,师问:“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生:“是在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生:“是在飞来横祸之后。”师:“从哪个词看出是飞来横祸?”(李老师讲述司马迁替李陵辩护的过程)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司马迁?”

孩子们有的说“勇敢”,有的说“正义”,也有的说“不辨是非”、“鲁莽”的司马迁。李老师听完后,并没有否定孩子们的回答,而是保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孩子进一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认识他,从而更正对司马迁的偏见。

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经验、尊重他们的创造,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对比性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艺术作品中,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常常放在对比之中,才更能显示出这个人物区别与其他人物的个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比是人们进行区分、鉴别时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把对比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从对比中掌握作文规律,感悟其中奥妙,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实践证明,对比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作文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一方面给学生指导如何作文,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评点,指出其优缺点。在这些方面,尽管耗费了我们的许多精力和时间,却收效甚微。探其原因,也不难看出,教师给学生指出某些方面的缺点,比如叙事不具体,描写不细致,学生也许知道自己写得简单,但他不知道如何才算具体了、细致了,与老师的要求还有多少差距。而对比教学法,能克服这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学生能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说明他有了一定的鉴賞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简单的教具,简约的教学,轻松的学生。教学不需要花拳绣脚,不要去追求形式的“豪华”与“奢靡”。要讲求实效,不追风,不矫饰。要引导学生运用最切合本学科学习实际的学习方式,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要让教学的每一步,每一招都实在,有效,扎实,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司马迁创造性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雪花的形成过程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