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7-07-05谢海平
谢海平
不同的文体,其素材选择、语言风格、结构设置都有较大差异。阅读教学呼吁对文体的关注,价值就在于紧扣文体特点,可以快速揣摩、领悟作者的创作思路、表达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明晰方向,紧扣文体把握单元价值
以主题作为编选原则的苏教版教材,为了更好地突显单元的核心主题,在文本类型的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苏教版教材要么是同一文体的课文彰显相同的主题,旨在引领学生在同一文体的细微辨别之下,感知这一类型文体表达的特点;要么就是以不同的文体,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再现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紧扣不同文体的不同侧面,把握单元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苏教版五下第六单元以“嘹亮军歌”为主题,分别选用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主题相近、文体迥异的课文。教学本单元,教师则以如何展现军人风采为中心点,引领学生从《七律·长征》这首律诗中感受鲜明的韵律与节奏,体会作者紧扣长征途中典型事例、以精练的语言展现红军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记叙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果,着重体悟作者紧扣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而学习通讯报道《大江保卫战》,则着力感受作者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及时、生动的语言特质,感受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形象。
不同文体决定了不同的教学价值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联系,紧扣文体高效切入教学
古语有云:文无体不立。对一篇具体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必须要从文本样式入手,才能真正窥探到其内在蕴藏的精髓。阅读教学,也只有紧扣文体特质,才能遴选出最贴合文本特征和学生需要的突破点,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是一首典型的现代诗,优美生动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愫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师精神崇高、学生无限赞美这两条情感线索进行了这样的导入。首先,教师引领学生从生活入手,思考常把教师比作什么,积淀其对教师的无限情怀。随后,教师揭示课题,深情引导: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却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那在诗人心目中教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又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呢?从而顺势展开教学……
本案例,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逐步缩小,阅读教学的两条情感之线,也越发清晰。
三、拓展整合,紧扣文体丰富阅读资源
紧扣文本体裁样式展开教学,其价值并不在于一篇单独的文本上,而是借助这一典型范例,引领学生在辨析思考的基础上,拓展到这一类文本上。由此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某一特定类型文体的深入洞察与感知,更为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解构、理解文本的能力。
如在教学了《牛郎织女》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与其同属于民间传说类的文本《白蛇传》《孟姜女》《梁祝》,引领学生在共性探求中感受民间传说的特点;在教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补充《游天门山》《千佛洞之行》等游记课文。
这种以补充、拓展相同类型文本进行教学的方法,其意义主要在于两点:首先,将课内学习的方法,运用在课外阅读之中,起到了强化、巩固之效果;其次,即便相同文体的文本,也会有着很多细微的不同,以整合的视角联系众多文本,更利于学生在类比辨析中,感受文本的共性与差异,为深入细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四、读写共融,紧扣文体促进表达迁移
作文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习作指导课不应该直接灌输机械、生硬的策略性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文体特点的作用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如《黄山奇松》一文在介绍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时的写作方法就别具一格。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的文字,通过想象来感悟松树独具的特点,从而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性;随后,教师出示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深入品析语言表达的妥帖。此时,教师紧扣作者这一独特的写法,为学生出示了黄山上其他因外形得名的松树,如双龙松、黑虎松、孔雀松等,引導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法,选择一种松树进行模仿练笔,将课文中的写法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起到了巩固、提升的教学效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状物类文本的写作特点,将教学由理解感知向实践运用进行了迈进,实现了由阅读向写作的迁移,使得学生的写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总而言之,文体是作者创作文本时,进行整体性构建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感知、解构的依托。阅读教学只有强化对文体的关注,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突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孙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