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请再给学生一点时间

2017-07-05曾松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秀气

曾松新

教育是一门需要等待的艺术,语文教学则更需要等待。对于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语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着学生思维的碰撞,等待着学生精彩的生成。然而,从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提问后,总是对学生的回答不够耐心,恨不得亲自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或者提出其他问题,来缓解当时冷清的局面。一旦有学生举手,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为了彰显教学的成效,老师往往喜欢找尖子生回答,以使课堂教学的流程顺利走完。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遇到以下现象。

1.提出的问题较多,思考的时间太少

A教师教学内容为现代诗《一条未走的路》。在研读诗歌的合作探究环节时,提出下列问题:诗人在面临选择时,是怎样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条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这些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仅仅朗读两次后,就让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的时间也只有两三分钟,而且在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又解释又说明,不断干扰学生的思考。结果,能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最后老师干脆把答案公之于众。

2.提出的问题较难,思考的时间太仓促

B教师在执教小说《山米与白鹤》分析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问题是:结合小说的内容,说说山米、外祖父的性格特征。提出问题几分钟后,教师宣布阅读思考的时间到了,当时只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立刻请这个学生回答,然而这个学生勉强答出两个关键词(山米:善良天真;外祖父:坚强),其他的关键词,教师就顺势生硬地说出来,如“山米倔强,任性,天真,善良;外祖父热爱生命,倔强,正直,善良”。其他学生就把老师板书的答案写在书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从文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去理解、感悟人物形象,更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思维的训练。

3.临近下课赶速度,匆匆走过场

C教师在教学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在分析課文环节,为了训练学生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让学生朗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学生朗读完毕后,思考的时间也只有两分钟,班上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就匆匆地请学生回答,然而所回答的内容与老师预设的不一致(意思雷同),要临近下课,老师就干脆把“标准答案”的关键词“秀气,淡雅”等写了出来,学生就抄现成的答案。

4.以极少数代替大多数,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D教师在教学古文《捕蛇者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赋税的沉重,提出了一个问题:村中人60年前后的对比,你认为谁过得更好?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深入分析、探究。问题刚抛出,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举手,看到这名学生反应迅速,老师马上就请其回答,学生回答说是蒋氏一家,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老师就一锤定音说“对了”,这个教学环节就结束了。

仔细分析这些教学现象,就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教师的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回答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或还在思考之中,问题已经被回答完毕,失去了发言交流的机会,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学生跟着老师“精心”的预设,一步一步走着,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其实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内容都是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师则想要尽快找到预设的答案,希望马上听到学生的正确答案,如果时间紧迫就匆匆抛出答案,草草收场。这样的提问犹如蜻蜓点水,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没有做到以生为本,更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难提升的,这是与语文新课标背道而驰的。

其实,对于课堂的提问、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需要给足等待的时间,必须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思考。增加等待的时间,可以让中上层的学生阅读思考得更深入;增加等待的时间,让更多的后进生积极参与;增加等待的时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果教师愿意多等学生几分钟,不打断他们的思路,不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不急于生搬硬套地把答案告知于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信心会更强,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培养。因此,教师提问后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语言,调整想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习速度。当遇到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放慢速度,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静静地享受语文课堂,让预设和生成顺其自然,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顺德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连南县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

猜你喜欢

秀气
西瓜
粗心的我
茆坪即律
四气
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