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

2017-07-05

江苏教育 2017年45期
关键词:弦琴形质董氏

品读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明·董其昌

——形与神、法与意往往是书法家、理论家探讨书法本体时不可规避的范畴,一般说来,形是神采呈现的载体,法是意趣表现的阶梯,这是无异议的。当落实到具体实践时,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他们思考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董其昌受心学思想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在探讨形神、法意关系时,主张“舍筏达岸”,即不必拘泥于工具(法度)本身,而要直指人心,到达彼岸,宣扬主体个性精神的抒发与表达。在这种观念的统摄下,董氏认为临古人帖就像突然遇到了陌生人一般,不应观察他的外貌特征,而应当观察他的言谈举止,观察他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在临帖时需要观察点画形质中所蕴含的精神意趣,需要看到法帖中活泼泼地生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度、形质不重要,这也恰恰意味着临帖需要明白法度、形质的肯綮所在,否则,个人的精神气度是无法表达的。诚如“抚无弦琴”者,若非精通音律,如何能深解其中的妙趣呢?

猜你喜欢

弦琴形质董氏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口弦声声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雨季的云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董氏开胃贴治疗湿食困脾型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
数学教学必须“形质”兼备
弹起四弦琴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