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生门》:雨、婴儿,以及世界的善恶

2017-07-05周勇庚明德中学K381班指导老师马臻

十几岁 2017年3期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樵夫

文/周勇庚(明德中学K381班) 指导老师/马臻

《罗生门》:雨、婴儿,以及世界的善恶

文/周勇庚(明德中学K381班) 指导老师/马臻

善恶有如黑白,往复更迭,日日夜夜。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的善恶,如何超越善恶,眺望更广阔的世界,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野,一种恒久的启发……

一场雨,污秽的心灵能否再次苏醒

故事从末尾开始叙述:一场暴雨,在城门“罗生门”下的流浪汉、行脚僧、樵夫三人一起讨论整个案件,然而,接连出现的矛盾证词如暴雨中的雷电震惊了所有人。案件的主人公强盗、武士妻子、武士纷纷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然则强盗的证词只不过是为给自己塑造一个英勇无比的形象,才承认自己杀了人;而武士妻子通过哭泣博取同情和信任,掩饰自己真实情况的丑恶,只为把自己形容成一个贞女烈妇 ;更可悲的是已死去的武士,其亡灵依旧扭曲事实,极力将剧情扭转至于自己有利的一面,说自己是壮烈地切腹自尽。而最后作为整个案件的目击者樵夫才说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陈述,暴露出其三人的丑恶嘴脸,但他自己却也又隐瞒了偷拿匕首的事实。

这揭示出人生的真相,像锋利的刀刃划过皮肤一样,既痛且快。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唯心,回想,我们是否也多多少少出于私心做过自我欺骗的事,无论是大是小,我相信绝对有过。这也是本部影片的成功所在,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不得不佩服芥川龙之介和黑泽明两位大师锐利的眼光。也许导演设计的暴雨场面既是对阴暗世界的咆哮,也是为了以此冲刷这个污秽的世界,洗涤人们污秽的心灵。

一个婴儿,黑暗世界的一丝光明

死亡之门下的那点“希望”就是那个一尘不染的婴儿。笼罩着谎言与邪恶的穹顶之下,只有婴儿那一声啼哭足以打破此刻。

可见当时的世界还存在着善,至少作者是这么认为,或者说是这样希望。充满精神雾霾的世界极其可怕,而在如此环境中闪耀的一束光芒更添一种惊悚:给人以最后的希望,却好像又随时逝去,何等渺茫!尽管如此,总比没有要好,被黑暗占据的世界里总有某个角落应该存有一丝光明,谁都不希望人性被完全扼杀,只留下惨淡与绝望。

但是这个婴儿的出现未必是正确的,贪婪的流浪汉,心智动摇的行脚僧,自私的樵夫,相较而言,这点“星火”似乎还不足以驱散黑暗,反而更容易被四周的黢黑所吞噬。不过,这个婴儿在此更多的还是一种象征,世事皆浊时难有一独清,即作者寄予这个世界以一份天真无邪的美好。

雨停,善与恶斗争继续

电影与原著的结局不同:流浪汉逃走后,樵夫主动提出抚养婴儿,最后在行脚僧的目送下樵夫抱走了婴儿。而樵夫离去的方向与流浪汉是相反的,行脚僧则继续伫立在罗生门下,留下一片死寂,镜头则最后打向了“罗生门”城门的牌匾。

如此的戏剧性收尾耐人寻思。黑泽明导演的设计在众多人看来,是对人性之善的呼唤与尊重;若是从芥川的心志来看,则应推测是对人性最后致命的抹杀。就我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

一场暴雨停后会有天晴,但总还会有下一场;这个婴儿被樵夫带走,是被安然抚养,还是被贩卖?

也许这不是想象的喜剧收场,而是留下故事发展的新空间。

每一则故事的完结,总意味着新剧情的开始,人性罪恶在荧幕上翻滚,最后情感倒向了正义的一面,但这还留下了一串省略号,里面包含的是更加深邃的人性海洋。世间总有矛盾对立,世间发展必有善恶同行,如果用价值曲线来解释,善与恶总是存在的,若锁定恶为“价值”,则“善”是“价格”,“善”的值在不断波动,时而高于恶,时而低于恶,将其维度放大,置于世间历史长河,这两者也是在不断抗争,竞相压制的过程中。

《罗生门》的世界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实世界的面目,震撼却无比真实。

猜你喜欢

黑泽明罗生门樵夫
樵夫的剑
让观众满意我的每一秒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樵夫与赫尔墨斯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陌生化视角下的《罗生门》
黑泽明的特殊考卷
说说“难”和“易”
说说“难”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