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分析
——兼论化解银行风险的货币政策选择

2017-07-05屈小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杠杆货币政策效应

刘 柳 屈小娥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Borio和Zhu(2008)[1]首先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其定义为货币政策通过改变银行的风险感知和风险容忍程度,改变了银行的风险选择行为,进而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不但会改变银行对风险资产的行为选择,还会通过影响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改变银行的负债风险承担。鉴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体,因此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2]利用多种风险衡量指标研究了银行风险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张强和张宝(2011)[3]利用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确实存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逐步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如何避免货币政策实施加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其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其次要探讨货币政策不同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力度大小及方向,以此来有效避免货币政策实施加剧银行风险承担。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归纳已有文献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构建承担渠道综合效应指数,利用不同货币政策实施对综合效应的影响来选择适合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相关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有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作用机理阐述;二是实证检验。

有关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理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非常丰富。Borio和 Zhu(2008)[1]首先提出了 “类金融加速器” 机理,该机理旨在强调低利率会调高资产及其抵押品的价值,提高银行的收入及利润,引发银行对风险感知能力的下降和风险容忍度的上升,最终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这一机理又被称为 “收入、估值和现金流效应”。货币政策银行风险传导的另一个作用机理是利益搜寻效应,该效应最早由Rajan(2005)[4]提出,Borio和Zhu(2012)[5]进一步明确了 “利益搜寻” 的定义——贷款利率的降低与黏性的回报率目标之间形成交互作用,导致银行风险容忍程度上升,风险承担水平不断提高。上述机制的作用机理是商业银行负债一般为固定利率的长期合同,因此银行的目标收益率具有黏性。 Dell和 Marquez(2006)[6]的研究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而导致银行的收益降低,商业银行为达到其预期收益目标,增加其风险投资水平,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进而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增加。国内学者方意等(2012)[7]则将上述机理阐述为追逐利益效应和逐利锦标赛效应。江曙霞和陈玉婵(2012)[8]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指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递和风险转移效应对银行风险承担有重要的影响,在银行微观主体视角下,无风险利率降低若传递至银行的资产方面,即低的无风险利率降低了银行的贷款利率,则银行为保证其目标收益率,不得不扩大其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比例,这与 “利益搜寻”效应相类似;若无风险利率的降低能够传导到存款利率上,则存款利率的降低能够降低隐含的债务成本,使得银行在较低风险资产组合下就能够达到目标收益率,因此降低无风险利率就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述作用机理被称作利率传递与风险转移效应。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9]则总结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竞争效应、风险定价模型效应等。

货币政策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实证研究基本集中在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上。Dell和 Marquez(2006)[6]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发现,信贷扩张使得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银行放松信贷标准以占据市场和提高利润。Jiménez等(2014)[10]从银行业微观视角,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他们发现低利率在短期内会降低信用风险,但在中长期则会增加银行的风险积累。 Delis 和 Kouretas(2011)[11]利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的代理指标,利用西欧国家的商业银行数据验证了利率与银行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在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采用了不同的风险承担代理指标以及不同的实证检验方法,大都得到了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的结论。江曙霞等(2012)[8]采用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来测度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2]利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之比、银行不良贷款率以及Z值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银行风险承担不但受货币政策的显著影响,还受到自身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影响。刘生福和李成(2014)[12]利用银行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指出银行自身结构特征在风险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郭丽丽和李勇(2014)[13]在货币政策、银行资本监管与风险承担之间构建了理论模型,说明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是存在的。谭政勋和李丽芳(2016)[14]则进一步研究了风险承担和银行效率的影响。在银行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中,金鹏辉等(2014)[15]基于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构建银行风险承担指标,利用VEC等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担行为的重要影响。方意(2015)[16]则考虑了房地产价格冲击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其研究背景更加切合我国现实经济环境。项后军等(2016)[17]总结分析了国内外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研究中的现状和不足,指出了不同货币政策银行风险传递作用机理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机理分析框架。

总结上述文献可以发现,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确实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但现有的研究无法回答如何合理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避免和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不同的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该如何预判,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大小和作用期限有何不同,都是现有研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进一步从银行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对这一作用机理进行重新的认识。事实上,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作用最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改变银行的收益;二是通过影响银行的存款利率来影响其融资成本,而银行的融资成本决定了其最优杠杆率,因此货币政策改变了银行的总体风险资产规模。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作用机理限制在以上两个方面,有助于简化问题的分析。本文接下来构建一个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以说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影响。

三、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要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分析简化为对银行资产收益及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首先要对银行作如下的简化处理。

(一)银行部门

为简化分析,假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由核心资本c和负债d构成。核心资本规模可通过留存剩余收益以及原有股东增持而扩大,且股东获得投资的剩余收益。不考虑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此处银行经营目标为投资收益最大化。设x代表银行选择风险性投资组合;r代表融资利率,反映银行的融资成本;R(x)代表银行风险性投资的综合回报率;p(x,d)代表了银行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则银行期望收益

其中,x∈[0,X],d∈[0,D](限制其范围是为了保证p(x,d) ∈ [0,1]成立)。 进一步地,为方便分析,假设如下式子成立:

1.p(x,0)=1 ,p(0,d)=1 。 其经济学含义为:若银行无负债,则无需考虑其经营失败问题;若银行风险性投资规模为0,则此时银行投资项目都为稳健性的,因此项目成功率为1。

2.p′x<0 ,p″x<0 ,p′d<0 ,p″d<0 : 违约风险伴随着风险投资规模及负债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增大。二阶导数小于0说明银行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是单调递减的凹函数。

3.R′(x)>0说明当银行风险投资项目取得成功时,其回报率是风险投资规模的增函数;R″(x)<0则说明投资项目回报率是边际递减的,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银行需要配置更大规模资金用于风险性投资项目。

4.定义x∗∈(0,X),d∗∈(0,D) 为银行最优的风险投资规模及负债规模。若假定银行资产总规模为1,则其分别代表风险投资规模比例及银行杠杆率。

5.r=R(0)代表银行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亦为银行的融资成本。本文模型将r视作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以反映外生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变化对银行风险投资行为选择的影响。

定义:银行选择其风险性投资规模比例及其杠杆率以最大化其期望收益:

可以发现,本文针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将银行的预期收益与银行风险投资规模和负债规模结合起来,利用银行杠杆率代表银行的负债比例,显然,银行的风险水平随着负债规模以及风险投资规模比例的上升而加大。

(二)两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传导渠道

本文假设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的变化是外生的,并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划分为两类:基准利率直接改变银行的信贷收益以及间接改变银行最优负债比率两个渠道。即

定义如下两种传导渠道:

1.“逐利效应”(profit effect):∂x∗/∂r>0,当银行杠杆率一定时,更高的基准利率会降低银行的特有权价值,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为保证其盈利能力,增加风险投资项目规模比例,增大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证明:首先证明逐利效应。

对式(2)求关于x一阶导数,可得

考虑到p′x<0,亦可将上式转化为

对于式(4)的右侧部分(RHS),对x求导,显然有

上式的符号判断是根据R′(x)>0,R″(x)<0,p′x<0,p″x<0得到的。

将式(4) 重写为rd/(d+c)=RHS,可以发现,由于右侧部分是x的增函数,因此使得等式左侧值变大的变动因素都引起x的增大,即是说:

(1)∂x∗/∂c<0,银行自有资本的增大,会降低银行风险性投资规模的比例,这说明宏观审慎监管手段——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提高确实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2)∂x∗/∂d>0,银行高杠杆率意味着银行会选择更高比例的风险投资比例,以提高其盈利能力。

(3)∂x∗/∂r>0,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直接影响,提高货币基准利率,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迫使银行采取更大比例的风险投资规模,以保证其盈利能力。

其次,还需证明货币政策的杠杆效应。

上述证明过程中已经证明了∂x∗/∂d>0,为完成对杠杆效应的证明,仅需证∂d∗/∂r<0成立即可。

对式(4)求d的一阶导数,可得

可以解出

可以发现,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对于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具有两个作用完全相反的影响:一方面,无风险利率的提高直接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而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为保证其盈利能力更加倾向于风险投资;另一方面,较高的无风险利率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降低了银行的杠杆率,故银行对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追逐动力减弱,因此银行降低其风险承担。当杠杆效应占优时,则提高无风险利率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反之则反。

上述两个渠道表明,货币政策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影响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有重要的关系。当杠杆效应占优时,降低利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当盈利效应占优时,降低利率则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盈利效应和杠杆效应之间的比较其实是两者的边际效用大小的比较。非常显然的是:当银行盈利能力较强时,此时继续降低利率带来的边际盈利效应要远远小于杠杆边际效用,因此当盈利能力较高时,银行会逐步提高其杠杆率,扩大负债规模,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当杠杆效应较大时,此时进一步提高杠杆率带来的边际效用要小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边际效用,但银行为了保障其市场占有率,不愿主动降低其杠杆率,进而导致 “齿轮效应”的出现,即降低利率提高了银行的边际盈利能力,但银行为保障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其杠杆率,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最终无法有效化解银行风险。

为了厘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我们首先要判别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综合效应,其次还要说明综合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联系,进而说明不同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联系。

四、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

(一)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指数的构建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渠道的两种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逐利效应起主要作用时,降低基准利率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反之,当杠杆效应(成本效应)起主要作用时,降低基准利率等于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银行采取高杠杆率以扩大其可贷资金,并且由于其核心资本率降低而发生逆向选择,采取高风险投资项目,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因此,厘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大小,对于宏观调控银行风险承担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传导渠道最终体现在银行的风险投资行为选择及其负债行为上,因此,分析货币政策银行风险传导渠道综合效应就要综合比较其逐利效应与杠杆效应的相对大小。银行的逐利效应最终体现为银行资产利润或资本利润的增长,而杠杆效应则最终体现在新增贷款的增长中,因此可以将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综合效应(complex effect) 定义为:

上述定义表明,当银行的逐利效应和杠杆效应相等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不起作用;当逐利效应大于杠杆效应时,综合效应为正,说明此时银行的负债扩张规模速度下降,高杠杆率已经蕴含了潜在的风险,此时降低利率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当逐利效应小于杠杆效应时,综合效应为负,说明此时银行的盈利增长速度小于银行的贷款扩张规模,并且此时值越小,说明银行扩大放贷意愿越强,此时杠杆效应作用越明显。在杠杆效应占优时,实施降低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银行信贷规模的大幅上升,增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图1是利用我国银行业整体层面的数据来反映我国银行业资本利润同比变化与新增贷款增长同比,并利用综合效应计算公式计算了我国银行业在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的综合效应。可以发现,首先,在上述时间段内,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业的综合效应基本表现为杠杆效应占优,仅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逐利效应大于杠杆效应。结合我国经济现实环境可知,在此时间段我国正处于结构性改革阶段,为达到去产能和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导致银行可盈利投资项目减少,故此时银行扩大杠杆并不是最优选择,而降低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空间,保持银行运行的稳定性,以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其次,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还体现出:与银行资本利润变化相比,综合效应与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的相关性更加明显。在杠杆效应占优时,杠杆效应越强,则贷款增速同比增速越大;在盈利效应占优时,贷款增速与综合效应变化保持一致,即盈利能力强时,银行放贷规模大,而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时,则相应缩减其放贷规模。

图1 货币政策综合效应指数变化

(二)不同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检验

为实证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的影响,我们借鉴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选取M2代表货币环境的流动性,M2越大,则货币政策环境越宽松;选择Mr代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可以表征银行的融资成本①同业拆借利率表示银行融资成本是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融资方式正在由被动融资(吸收存款)到主动融资(同业拆借等)转变。。当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选择存款准备金率RR来代表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干预和控制。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增强,但会降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比例,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根据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的研究,我们还采取GDP和CPI表示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所有的数据经过季节调整,且都为Ⅰ(1)序列,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数据选择区间为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

本文采用广义工具变量法(GMM)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来对三种不同的货币政策进行回归,将GDP和CPI作为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回归结果

表1回归结果显示,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影响程度不同。M2、Mr对于综合效应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与综合效应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M2的提高增强了宏观货币环境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可以更加容易获得资金,故其扩大信贷规模,此时杠杆效应要大于盈利效应;Mr的提高则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提高会使得依赖银行同业拆借获取资金的银行大幅增加其融资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故此时杠杆效应占优。与此同时,GDP和CPI对综合效应的回归系数亦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GDP增速越快,则综合效应中杠杆效应大于逐利效应,银行贷款同比增速更快,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CPI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当CPI提高时,虽然银行盈利能力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此时货币政策对银行的边际盈利能力改善有较大的作用,因此CPI较高时,综合效应指数也相应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率(RR)对综合效应的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综合效应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的综合效应影响作用最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能够通过降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的杠杆效应,使得逐利效应大于杠杆效应,提高综合效应指数。此时,GDP和CPI对综合效应指数的回归显著水平在5%水平上显著,与在货币政策为M2和Mr时相比显著水平下降,这从侧面说明了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政策综合效应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其余的政策工具。

五、货币政策银行风险的化解

(一)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

本文研究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直接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直接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作用效果不同、作用方式不同,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能够更加全面地考察一种政策带来的综合影响。同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直接研究本质上是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后所变现的结果,是事后检验,而不能事前预测。纵然上述综合效应能够更好地考察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但此处还必须验证一个命题,即综合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也即要证明综合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我们选取银行资产风险承担水平和银行负债风险承担水平的比例来反映银行的风险。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分析,其结果见表2。

表2 综合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因果检验

表2因果检验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是银行风险承担的格兰杰因。在5%显著水平上,综合效应对银行负债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综合效应指数对银行的负债风险承担解释力度不强。考虑到银行不论是资产风险还是负债风险的承担,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风险收益,而风险收益的承载体恰恰为银行的风险资产,因此,综合效应指数的构建在本质上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变化,说明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分析来说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二)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关系

为了检验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的影响,我们利用VAR模型来实证检验综合效应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本文所有变量都为I(1)序列。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选择GDP、CPI作为内生变量,分别研究M2和RR对CI的脉冲响应函数。在VAR模型下,根据LR、SIC等准则可以判定滞后阶数为3。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综合效应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综合效应的脉冲响应

图2 a反映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强银行的杠杆效应,导致银行综合效应减小,表示此时货币政策的逐利效应小于杠杆效应。银行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负债成本降低,银行提高杠杆率以扩大贷款规模,降低放贷标准以保持市场份额,这就导致银行风险水平的进一步累积。给M2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则综合效应指数在第2个季度达到最小值(-1.2),10个季度后趋于平稳(0)。本文的研究结论与金鹏辉等(2014)[15]保持一致,都反映出宽松的货币环境会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

图2b是实施存款准备金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可以发现,给存款准备金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则综合效应迅速增大,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3.0),说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杠杆效应,导致银行盈利效应占据主导作用,故此时综合效应为正。实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脉冲响应结果还显示出,综合效应指数在第4季度后的影响逐渐消退,并且综合效应逐渐降低至冲击前的水平。脉冲响应结果表明,与M2相比,实施存款准备金率对综合效应的影响大(3.0>1.2),并且作用期限较短(4<10),这与前文的实证结果遥相呼应(第四部分实证检验结论)。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突出M2与RR两种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比较效果,本文并没有给出市场化利率对综合效应的脉冲效应效果。事实上,Mr对CI的脉冲响应结果显示,提高市场化利率也会在短期内对综合效应造成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RR更低,说明市场化利率对综合效应的影响较温和,并且市场化利率能够通过改变银行融资成本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因此,合理控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还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市场化利率来反映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化解银行风险的货币政策选择与监管搭配

综合上述分析结论,可以发现:避免货币政策加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可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影响入手,通过货币政策改变综合效应,综合效应改变银行风险行为选择这一路径实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有效控制和化解。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特征,选择温和或激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迅速改变综合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具体来说,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M2增速在合理范围)对综合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小,适合作为过渡时期,特别是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较高时,作为最优的货币政策选择来控制银行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同时避免货币政策剧烈变动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大幅波动,削减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造成银行经营失败,以有效避免银行倒闭带来的连锁反应;市场化利率水平对银行综合效应的影响程度居中,是适合在银行风险水平整体可控,需要降低银行风险水平时采用的货币政策。考虑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走廊的构建能够进一步稳定市场化利率水平,因此,将市场化利率水平作为控制银行风险的货币政策关注目标是长期中的最优选择;存款准备金率对综合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是快速降低银行风险的首选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必须建立在实施更加严格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不会导致银行风险爆发的前提下。当前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经济增速放缓,银行风险资产比重增大,同时前期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导致我国银行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背景下,降低利率虽然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化解银行风险,但由于 “齿轮效应”的存在,银行会进一步提高其杠杆水平,扩大贷款规模,降低放贷标准,以维护其市场份额,反而会造成银行风险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当前阶段银行风险的化解,不但要降低利率水平以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应对银行的杠杆率提出更高的限制。监管当局对银行直接进行杠杆率监管面临着会计准则以及表外创新业务等多方面的影响,杠杆率限制幅度亦难以把握,同时频繁变动杠杆率监管亦不符合各国宏观审慎监管惯例,因此要通过货币政策当局合理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改变银行的可信贷规模,间接地降低银行的杠杆比率,从而在实现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控制并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实现货币政策化解银行风险的目的。上述过程可由图3来反映。

图3 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相互联系

六、结论

本文通过归纳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一个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模型证明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效应:当逐利效应占优时,降低利率有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降低银行的风险选择意愿,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当杠杆效应占优时,降低利率则降低了银行融资成本,逆向选择和市场竞争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加强,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其次,本文构建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指数,并利用GMM方法和TSLS方法,在银行业层面实证检验了不同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都不相同,存款准备金率对综合效应的影响最大,市场化利率的影响居中,而M2对综合效应的影响最小。进一步地,本文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综合效应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相互联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综合效应确实能够对银行风险承担造成影响,因此,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可以集中于不同货币政策对综合效应的影响。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了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以及综合效应影响的动态轨迹变化,为回答化解银行风险承担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提供了选择的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银行风险承担的 “齿轮效应”,指出在不同杠杆率水平下化解银行风险的货币政策选择,即在银行杠杆率较高时,要实行降低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结合的货币政策;而当银行杠杆率较低时,直接采取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化解银行风险。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Borio C,Zhu H.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R].BIS Working Papers,2008,No.268.

[2]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J].经济研究,2012(5):31-44.

[3]张强,张宝.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10):103-107.

[4]Rajan R G.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 [J].Working Papers,2005(11728): 371 -379.

[5]Borio C,Zhu H.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2,8(4): 236-251.

[6]Dell'Ariccia G,Marquez R.Lending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5): 2511 -2546.

[7]方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

[8]江曙霞,陈玉婵.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4):1-16.

[9]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7):48-62.

[10]Jiménez G,Ongena S,Peydró J L,et al.Hazardous Times for Monetary Policy: What Do Twenty⁃three Million Bank Loans Say about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on Credit Risk⁃taking? [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4,82(2): 463 -505.

[11]Delis M D,Kouretas G P.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11,35(4): 840 -855.

[12]刘生福,李成.货币政策调控、银行风险承担与宏观审慎管理——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5): 24-39.

[13]郭丽丽,李勇.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理论与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4(12):19-35.

[14]谭政勋,李丽芳.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与效率——货币政策视角[J].金融研究,2016(6):112-126.

[15]金鹏辉,张翔,高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银行业整体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2):16-29.

[16]方意.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冲击下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J].世界经济,2015(7):73-98.

[17]项后军,李昕怡,陈昕朋.理解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反思与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6(2):87-100.

猜你喜欢

杠杆货币政策效应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完美的咬合——变形杠杆之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