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旅游真人秀的创意缺陷研究
2017-07-05申宁宁
申宁宁
《爸爸去哪儿》旅游真人秀的创意缺陷研究
申宁宁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如日中天,尤其是引进类真人秀节目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电视荧屏的半壁江山,由真人秀节目引发的热议更是纷纭不断。《爸爸去哪儿》即是一档引进类以亲子与旅游相结合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的最大亮点在于以旅游作为真人秀节目的背景氛围,以亲子情感牵系作为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以全方位的互动激活亲子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节目看点。但深刻审视这档节目,却看到了诸多创意方面的缺陷,这些创意缺陷不仅正在影响着节目的收视,而且更将对节目的可持续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过度生活化的旅游戏剧化创意缺陷
(一)过度生活化刺激导致戏剧化创意缺陷
一群懵懵懂懂的幼龄儿童,与一群疏于家庭事务的明星父亲,远离他们非常熟悉的繁华城市,踏上了旅游真人秀之旅。《爸爸去哪儿》让电视机前大大小小的观众们看到了明星亲子亲情的一系列的旅游故事,在这些旅游故事渐次展开的过程当中,各种任务体验与游戏考验,给这些明星与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户外互动锻炼。然而,从节目中看到,这些锻炼却明显地有些过度生活化,虽然令观众看到了明星亲子鲜为人知的生活日常,但是,由电视荧屏所输出的更应该是经过适度戏剧化了的明星亲子日常。而《爸爸去哪儿》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却是近乎直白的影像,这档节目虽然是一档生活化的旅游真人秀,但是却过度刻板地执着于真人秀,而使得许多集《爸爸去哪儿》都过度生活化,反而极大地忽略了真人秀的旅游示范性质与旅游文化性质。
(二)过度精神刺激导致成长保护创意缺陷
在《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中,稚嫩的萌娃们面对新环境的那种无所适从,新环境的改变已经带给这些孩太多刺激,如果施加过多的刺激显然会给这些孩子们带来心灵上的难以抹去与难以抚平的创痛。而在节目中,创意的缺陷使得某些集《爸爸去哪儿》出现了一些过度混乱的场景,而这些过度混乱的场景,不仅给儿童过早地输入了过多的负面意象,而且亦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正能量方向的茁壮成长,同时,更不利于旅游景点的正面宣介。例如,节目中换爸爸的做法,即为成长期的儿童强迫性地输入了过度的精神刺激,这种过度式的精神刺激与挫折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过度式刺激对于儿童的心理影响已经不是一种挫折,反而极易成为一种伤害,这种令幼儿无力自我保护的伤害,甚至极有可能会对这些儿童造成终生都难以释怀的负面心理影响。
(三)过度客观刺激导致主观式创意缺陷
作为一档旅游真人秀系列节目,《爸爸去哪儿》过度客观地反映了明星亲子亲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言一行,这种过度的客观性使得观众能够从这档节目当中,清晰地看到明星及其亲子的衣食住行细节。而恰恰是这种过度客观性,反而使得本应针对旅游所进行的主观式创意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陷。例如,节目组过度客观地安排了条件较差的生存条件,在巨大的反差之下,明星及其亲子同仇敌忾般地对于这种较差条件的强烈排斥。这种强烈排斥显然反衬出了明星及其亲子的穷奢极欲的一面,同时,亦给我国目前一些贫困地区观看这档节目的儿童,带来了强烈的心理不适感,甚至是强烈的反感。这种过度客观刺激,反而极大程度地弱化了本应加以着重渲染的祖国大好河山。设若在节目设计的过程中,将衣食住行等细节加以弱化,反过来主观强化在壮丽山河间的明星及其亲子的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以及其在各种游戏过程中精神面貌效果必然会更好。[1]
二、过度庸俗化的旅游教育创意缺陷
(一)红色人文旅游教育创意缺陷
《爸爸去哪儿》这档电视节目的过度生活化,使得戏剧性与可观赏性大打折扣,同时,从更长远的价值观加以审视,应该看到,这档旅游真人秀节目在红色人文旅游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创意缺陷。同时,某些期《爸爸去哪儿》所选择的旅游景点,亦并非亲子亲情关系更适合去的旅游景点。纵观三季《爸爸去哪儿》所走过的旅游景点路线,我们看到,以僻远村庄为主,当然不反对将僻远村庄打造成为旅游热点,但应该看到,对于这些明星和孩子而言,让他们在亲子亲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显然更具可持续的人文意义,同时,对于这些孩子未来的饱含正能量的茁壮成长也显然更加有益。因此,作为一档向公众广泛传播的旅游真人秀节目,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能够与旅游深度融合起来的红色人文旅游教育。
(二)幼儿指导旅游教育创意缺陷
《爸爸去哪儿》仅仅为这些明星与孩子们准备了基于旅游的“玩中做”,几乎所有的任务与游戏都更强调过程性与速度性,但是却忽略了最为根本的“玩中学、玩中练、玩中悟”等更加重要的环节,使得节目中的某些旅游真人秀的过程变得过于功利性。事实上,应该更多地安排一些幼儿教师参与到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来,因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与指导方面更为专业,这些幼儿专业级教师的专业教育与指导,显然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旅游过程中的及时教育与指导,显然与以往孩子们在教室里的教育与指导截然不同,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指导、引导,显然能够更快地使得这些孩子们能够在幼年时代,即深刻体悟到知行合一式旅游学习的极大乐趣,同时,亦能够帮助这些孩子们树立起在旅游过程中进行知行实践探索的求知治学态度。
(三)社会示范旅游教育创意缺陷
无论何种电视节目,都不应一味地哗众取宠,而应向全社会输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并进而由节目输出辐射,形成一种健康态的文化娱乐氛围,而不是机械、盲目、逐利式地进行各种造星运动。事实上,我国电视节目的造星运动此起彼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很快就能红遍全国,火遍荧屏,这显然已经劣化为一种文化娱乐的畸形现象。同理,《爸爸去哪儿》节目,即以明星爸爸的“星势力”试图快速地将其亲子塑造成为“星二代”。同时,更不惜以隐私透明化、情绪暴露化、熟悉陌生化等更加直接的近乎粗暴炒作手法,达到借助过度真人秀化造星的目的。很显然,这种以明星“变态人格”替代明星“拟态人格”的造星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示范性的缺陷。对于一款旅游真人秀节目,我们看到节目更应以抒情与写意的艺术手法令明星亲子们与祖国的大好山河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从而令旅游与明星亲子之间更加相得益彰。[2]
三、旅游真人秀创意建言
(一)旅游真人秀的文化跨度建言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旅游真人秀节目,事实上,已经将此类节目过度生活化与庸俗化了,从文化跨度的视角而言,以旅游文化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红色中国历史文化才是此类节目的当务之急。这种具文化跨度的场景变换幅度,其实才是此类节目未来发展的空间保证,尤其是旅游真人秀类节目。因此,设计更有新意的旅游场景,显然能够极大地激发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同时,旅游节目场景,应尽可能地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例如,可以安排这些明星爸爸与孩子们,到王阳明的龙场驿去进行国学启蒙式的传统文化体验。《爸爸去哪儿》的三季之中,有些明星爸爸来自境外,这些明星爸爸们对于红色中国的历史,甚至连中国都不甚了解,给他们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于改变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大有裨益。安排这些明星爸爸与孩子们进行一次多彩中国的旅游特辑,更能让这些明星爸爸与孩子们,对中国有一个更加近距离的接触与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旅游真人秀的民族跨度建言
我国有着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某些少数民族区域甚至至今仍然鲜为人知,这些少数民族区域既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积淀,又有着异采纷呈的民族民俗文化与民族民间人文景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在增加地域跨度的同时,增加民族跨度显然亦十分必要,民族区域不仅能够令参与节目的明星爸爸和孩子获得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还能够从这种旅游式了解中进而对于民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旅游真人秀节目的民族跨度的建构显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格调,使得节目变成中外咸宜、老少咸宜的节目。同时,还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民族文化的旅游娱乐功能显性昭彰下的民族历史功能与民族教育功能,进而为明星亲子灌输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亦能够以这种精神鼓励明星亲子们,向民族民间文化致敬,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3]
(三)旅游真人秀的过程跨度建言
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海报
针对《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的社会示范性缺陷,可以将亲子亲情旅途的过程加以生动化展现,透过提高过程跨度,一方面能够令观众清晰地看到整个节目的进程;另一方面亦能够令观众由过程跨度的不断发展感受到悬念感、吸引感、代入感。此外,以中国国情而言,带孩子旅行的最普通的方式显然就是乘坐火车去旅行。因此,可以制作一期火车旅行专辑,以火车不断行经的景点与火车中的亲子亲情,以及明星与普通乘客,明星孩子与普通乘客的互动为亮点展开。这样就能够起到最大化的旅游真人秀的社会化示范效应,既能够让普通观众看到熟悉的场景,又能够在熟悉的场景中看到平凡的明星亲子亲情。这档旅游节目更应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最普通的旅行方式进行。带孩子乘坐火车去旅行,不仅能够将旅游与节目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更能将明星亲子置于火车场景之中,以实现一种对于明星真人秀的平凡化升华式的演绎。[4]
结语
《爸爸去哪儿》的由韩而中的引进,以旅游真人秀的形式蜕下了参与节目明星的神性光环,同时,在解构明星神话的基础上,以旅游背景生动化,令明星亲子们更加生活化地鲜活于旅游背景之中,以明星亲子们的过度生活化的演绎了明星的平凡化真人秀。然而,《爸爸去哪儿》节目的过度生活化与过度庸俗化,使得这一系列节目的社会示范效应未能达到预期,反而给不少受众留下了对于明星亲子的不良印象。
这种错误示范的社会误导效应可想而知,显然,这种结果只能归结于引进后制作过程中的创意缺陷。针对《爸爸去哪儿》兹建言如下:首先,可以从文化跨度上进行旅游真人秀的创意展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旅游精髓;其次,可以从民族跨度上进行旅游真人秀的创意展开,向民族区域、民族文化、民族民俗要旅游真人秀的节目时空展开;最后,可以向旅游过程要真人秀的平凡式升华展开,实现真人秀的平凡化演绎。
[1]万婧.从“平民偶像”到“偶像平民”: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解读——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6):75-78.
[2]钟新,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17-20.
[3]王希颖.真人秀节目收视体验、体验价值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26-27.
[4]张鑫扬.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39-40.
申宁宁,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