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
2017-07-05万红芳孙乃荣
万红芳 孙乃荣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
万红芳 孙乃荣
我们普遍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出对上述功能的认同和侧重。美国电影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是因为对上述电影功能淋漓尽致地全面发挥,并彰显文化核心价值,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连以搞笑搞怪、发挥娱乐功能为主的喜剧片,只要抓住文化这一主线,也堪称上等佳作。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诞生了一系列反映家庭题材的,在全球热播的喜剧电影。这些影片情节各异,但核心主题都是爱、正义、家族、亲情。这些影片在主题上与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相契合,在叙事结构上成熟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因而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2011年上映的《波普先生的企鹅》(Mr. Popper's Penguins)就是其中的一部精品。
《波普先生的企鹅》是由马克·S·沃特斯(Mark S· Waters)导演并由好莱坞著名喜剧大师金·凯瑞(Jim Carrey)主演的一部喜剧片。影片改编自理查德·艾特沃特和弗洛伦斯·艾特沃特出版于1938年的同名儿童小说。该小说于1939年荣获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波普的油漆匠在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摆脱平庸的生活,实现梦想的故事。为了“与时俱进”,影片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主人公由蓝领阶层变成做为职业经理人的白领阶层,更贴近新时期观影群体的现实生活。原著中,探险家是因为波普与其通信而相识,企鹅是做为礼物相送。影片中,探险家即为波普的父亲,企鹅是父亲送给儿子的遗产。这样的安排更能集中渲染家族、亲情这一主题。原著中,为了养企鹅,波普把它们带到了纽约去表演,而后不得已踏上前往北极放生企鹅的“探险之旅”,情节稍显零散。影片中,波普在与企鹅相处和营救企鹅的行动中,重新回归家庭,重新找到生活的快乐,企鹅作为父辈遗产发挥出救赎的巨大力量。电影对企鹅的来与去的安排更为合理和完整。在金·凯瑞的令人捧腹的肢体语言背后,稍加审视,便可窥见影片传达的典型的美国家族文化。
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海报
一、平民英雄主义的宣扬
以海洋文明著称的西方文明,从积极层面上来讲,孕育了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探险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历史上,美国自建国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拓荒者抛弃安逸的生活,披荆斩棘,开创更美好的生活,展现了个人主义的勃勃生机。个人主义的逻辑反映在电影上,就是塑造英雄形象。最负盛名的好莱坞巨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阿诺德·施瓦辛格,在影片中少不了对硬汉式英雄形象的塑造,他们机智冷静、临危不惧、力揽狂澜。在喜剧片《波普先生的企鹅》里,波普虽然是个小人物,没有拯救世界的使命在身,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身上平民英雄主义的影子,看到美国家庭内部的英雄情结。
影片中的波普起初是一个被事业和生活逼得有些神经质的人,是个工作狂。他一心想着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日夜奋斗的公司的大理石上,妻子离他而去,周末与孩子相见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爱与美好的生活不为他享有。企鹅的来到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规律,把他租住的酒店公寓搞得面目全非,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由于前妻和儿女喜欢,波普展现出自我牺牲精神和积极应对的行动的能力。首先,当企鹅叫声不断吵得波普夜不能寐时,他以“我喜欢大自然的声音”自我安慰。其次,在驯养企鹅方面,波普由业余变成了专家。通过上网查资料,他得知温度越低,企鹅越温顺的习性,并耐心地培训企鹅。当波普自视对企鹅付出足够的爱时,一直觊觎于这几只企鹅的纽约动物园管理员纳特来到并证明企鹅只爱鱼的真理。波普口头上骂企鹅是“背叛者”,行动上却加大了付出。他去市场精挑细选了大批鱼类食品,同时把公寓改造成了冰棚和游乐场。当波普带领儿女和企鹅玩得尽兴之时,隔壁房客肯特悄悄进来,准备用手机记下波普扰乱酒店的证据。不料,他的手机被企鹅啄住并扔进冰水桶。企鹅的勇敢行为是对主人的侧面印证。波普的英雄形象集中体现在他带领前妻和儿女与动物园管理员纳特斗智斗勇、成功救出企鹅一事上。由此,前妻对波普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个“极好的第二次约会”。临近影片尾声,在各界人士都到场的绿茵餐厅的聚会上,儿子比利夸奖波普是个“了不起的爸爸”。波普的英雄行为在于他放弃功利之心,回归爱与亲情,带领家人协同营救企鹅并取得胜利。因此他赢得前妻和儿女的真正的崇拜与认可,从而重构家庭的完整。
二、家族传统的继承
美国人向来注重家族传统的传承,现实生活中和荧屏上有不少感人的家训故事。美国伟大的先驱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致儿子的一封信中强调了十三条规定,彰显了父辈留给子孙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给儿女的38封信中,更是道出了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方式。以2005年上映的美国家庭喜剧动画片《小红帽》(Hoodwinked)为例,片中的超级奶奶在给孙女小红帽讲解一张张美食家祖先的照片时,不忘叮嘱孙女:“这个伟大的传统由你继承。”
在《波普先生的企鹅》中,波普对父辈传统的继承经历了一番波折。起初,波普对父亲是哀怨的。由于父亲是一位探险家,常年在世界各地漂泊,小时候的波普只能偶尔通过无线电来与父亲交流,全家团聚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当父亲为了把握探险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而舍弃回家庆祝波普的生日时,波普满心失落。所以,当律师宣读父亲遗嘱时,波普表现出心不在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波普无法认定父亲在他心中的位置,于是,他选择了把家族史搁置一边。波普在与妻子共同生活的15年里,对父亲只字未提。绿茵餐厅里有一个桌位是父亲每次回来、庆祝全家团聚的地方。每次看到这个桌位,波普就像“见了鬼一样”,避而远之。由于缺少父亲的陪伴,波普在与子女的相处上也显得笨手笨脚。波普的父亲去世前认识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家人的关爱,于是,他送给了波普6只可爱的小企鹅,并且附信希望波普来得及享受亲情。这封信在波普情绪动摇的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作用,使波普彻底回归家人和亲情。
实际上,对于波普而言,父亲的记忆虽短却很深刻,父亲的故事是他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波普看到客户办公桌上的帆船照片,杜撰了一个“非洲之角”的惊险而又美妙的航海故事,从而使客户同意出售房产。他有声有色杜撰的故事显然来自儿时父亲通过无线电波讲给他听的探险经历。波普给收到的第一只企鹅起名为“船长”,体现了对父亲的怀念。剧终部分,波普带领妻儿把企鹅和企鹅宝宝送回南极,到达南极的“船长”产下一枚企鹅蛋,波普把未来的小生命取名为“秃鹰”。“秃鹰”一词蕴含着父子浓浓的血脉之情。因为“秃鹰”是影片开头无线电波那端父亲所用的代号。父亲精心准备的企鹅礼物是波普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使波普找回生活的重心,也让他以最生动的方式向子女传达了责任、生命与希望的意义。
正是对父辈遗产的认可,使波普找到了家族历史在他心中的定位。解开心中疑团的波普最终没有把绿茵餐厅推倒改造,他做出了尊重并传承历史的正确选择。重新坐到旧时的桌位,表明波普已经认同家族历史,并将带领全家迎接未来的美好。
三、新生命的救赎力量
西方基督教在主张“原罪说”的同时讲究救赎,因此优秀的家庭类电影在处理上绝不是悲观地单纯渲染冰冷和绝望的色调,而是重在改正带来的希望。其实,不管有无宗教信仰,人们都应致力于寻找一种打破束缚心灵自由的途径。在一些动画片和真人电影中,这种途径落在了新生命所发挥的救赎力量上。《冰河世纪3》(Ice Age)中,小象的出生让一向强硬的剑齿虎迪亚哥眼角淌下泪来。迪亚哥曾因曼尼和艾丽的浪漫心生嫉妒并自我封闭、产生离开朋友的想法。小象出生在解救希德的险恶之旅上,这使迪亚哥懂得了在这个生死与共的大家庭里珍惜每一个人的道理。
《波普先生的企鹅》中,波普起初是个缺乏感情、利益至上、油嘴滑舌、按照老板意图行事的人。这些特征均已维系家庭的条件相悖。在企鹅相伴的日子里,波普温情的一面逐渐被唤醒。他一次次容忍了企鹅带给他的麻烦,陪女儿挑选裙子,与儿女一起游戏,陪儿女见证小企鹅孵化的过程,并打电话与前妻分享感动。小企鹅的孵化,让波普联想到一双儿女出生的场景,带给他最深刻的触动和精神的净化。若没有这一铺垫,波普也不会在看到父亲的信后幡然悔悟。
四、影片《波普先生的企鹅》的启示
在影片《波普先生的企鹅》彰显的正义、爱与亲情的背后,是美国家族文化的有力支撑。贯穿企鹅故事始终的是平民英雄主义、传承家族传统和精神救赎等美国文化根脉。1938年的同名儿童小说给处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民众带去梦想的力量。2011年上映的影片又给处在金融危机的美国人民提供了亲情的慰藉。让观影者对喜剧片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仅靠无厘头的搞笑招数是不可能实现的。以《波普先生的企鹅》为代表的一批创作于21世纪的美国家庭喜剧片,具有电影叙事文本与家族历史文本相融合的特征,形成宏大叙事;在表达策略上小中见大,赋予故事情节以精神品格;在叙事逻辑上倾向于以诗性想象达到理想。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不是黑色幽默带来的怪诞与滑稽,也不是个性审美导致的加剧的“碎片化”,而是对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普遍秩序的追求。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也是电影创作的最深沉持久的生命之源。无论电影商业模式如何运作,电影创作者都应坚守艺术理想,演示电影与文化相互修辞,方能成就传世之作。列夫·托尔斯泰有名句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喜剧电影的创作使命在于提供一条将否定性命题转化为肯定性命题的救赎之路。现实生活虽不能至,然艺术之心向往之。
万红芳,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孙乃荣,女,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