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概括,准确分析

2017-07-04薛小玲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3期
关键词:答题命题语境

薛小玲

概括分析表述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题型。该题型以主观题形式呈现,考查考生对文章或整体或局部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炼、概括、整合、表述信息的能力。从近几年的考试数据看,该题型的得分率不高,议论类文言文阅读中概括分析题的得分率尤其低。以2014年江苏卷为例,第9题“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的得分率仅为0.36。究其原因,一是对文章内容思路把握不准,导致答题不全面;二是未能准确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方向和考查意图。

想要做好概括分析题,备考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命题方向

1.概括人物品质

当前全国各省市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常选择人物传记类文本,此类文本通常讲述主人公一生中各方面的辉煌业绩。为了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命题者常会设置与主人公生平业绩密切相关的题目。如2016年上海卷,文言文节选自《晋书·羊祜传》,第21题考查“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有时还会出现考查人物深层次思想的题目,如2016年上海卷第26题“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第24题要求根据墨子的一段话概括其“为政”思想。这样的题目不仅需要考生对文本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把握,而且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2.提炼事物特点

通常情况下,试卷中的文言文会全面介绍一个人物,涉及该人物的治学、为人、为官等各方面的情况。而在考试中,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文章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有关主人公某一方面特点的题目。如2015年江苏卷,问题为“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有时命题还会涉及这个人物参加的活动,考查貌似文章非主要内容的题目。女g2016年江苏卷第9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主人公张汝霖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样的题目颇具难度,因为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考生的得分往往较低。

3.分析事理原因

议论类文章重在分析说理,针对某种现象说清一个道理或论证一个观点的合理性。命题者通常会在论证上设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理层次思路的认识。如2014年江苏卷第9题,考查“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这样的题目要求考生理清论证的层次思路,合并整理加工相关信息。

二、抓住解题关键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题型,解题的方法就不同。解题时要注意三个问题:分析题目个性,明确语境范围,理清答题角度。

1.分析题目个性

正如上文所述,概括分析题可考查人物品质,也可概括人物某一方面或事物特点,还可分析事理原因。题目有类别之说,但也有个性之说。不能用所谓的“题类”的答案建模替代个性化的思考分析。以分析人物品质为例,通常情况下人物的品质不仅包含求学成才,也包括求财治家,还包括求官治民、求智研理。但对于试卷中的人物品质分析,必须注意主人公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2016年上海卷第21题“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文中羊祜是一个高级将领,且文章主要谈其军旅生涯,因此就不能按常见的人物品质的内涵答题。而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家的品质。从“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可见其有眼光、有胆识;据徐胤那番话,可知他深得人心;由“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光明正大,以德服人;据“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真诚待人、宽宏大量。这些品质皆是他成为一个优秀将领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作者力求表现的写作目的。

分析题目的个性时还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表述答案时应采用的表达方式。如2016年江苏卷第9题,要求考生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文章虽为记叙类人物传记,但题目的意图是让考生了解这种考试并介绍这种考试的特点,显然具有说明事物的性质,与记叙、描写人物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答案共六点: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字要好);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主观)或考试相对公平;⑤苦读;⑥可反复参加考试。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答案内容其实关涉科举考试的命题、考试资格、努力方式、评价方式、考官特点等方面。

所以,对于不同的题目,一定要从文本个性、答案表述个性等角度进行思考。

2.明确语境范围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涉及的语境范围。对于概括题的考查,命题者有时会有明确的规定,如2016年上海卷第21题“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语境范围就是两段。

很多时候,命题人并未明确指出语境范围,如2015年江苏卷考查“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答案“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并非散落在全文中,而是来自文章第二段的前半部分“既长,益学问……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得之必可用也”。“益学问”暗示下文介绍欧阳发的治学方面。也就是说,题目中未明确提及语境范围不等于语境扩展到全文。

总之,题干中明确了一定的语境范围,就必须严格按照范围思考分析。未明确语境范围,则须在抓住语言标志思考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兼顾全文。

须指出的是,考场中思考分析的时间有限,阅读时要有圈点勾画的习惯。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本圈画出不同的内容。记叙类文本要注意圈画主人公的行为、他人的评价等内容。议论类文本要注意圈画观点句以及表现层次思路的词语。

3.理清答题角度

理清答题角度是解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的考生之所以失分,就是因为面对题目时没有思考清楚答题的角度,无从下手,胡乱作答。

如2014年江苏卷第9题,考查“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分析原因,自然就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有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此题答案为“担心世人笑骂,不愿承担老师之名;自认实际才能和勇气都不足,不能做老师”,表面上看来答案的前一点是外部原因,后一点是自身原因。其实,答案前一点表述的是由社会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主观原因。可以说,原因的分析关键点在于自身原因,但又离不开客观原因、外部原因。

再如2016年江苏卷“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对某种考试特点的分析,就必然离不开对考试内容、举办时间以及评价标准的思考,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自然能提升得分。因为,题目的意图是要求考生从“说明”的表达方式角度介绍科举考试的特点。

理清答题角度,也就是说答题前有必要对可能的分析角度作一个预判。其实,考场中的分析角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分析是相通的。因此,考生在平时就要养成对生活中的事情作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习惯。

三、提升文言素养

俗话说,功夫在平时。文言文阅读的解题离不开自身文言素养的提升,素养不仅需要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同样离不开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1.培养恰当的阅读习惯

为了做好概括分析题,可以培养阅读的“期待视野”习惯,就是说阅读前对文本有一定的“期待”和设想。大量的阅读实践证明,与直接看文本相比,带着问题阅读文本,阅读的目的性会更强,阅读的效率会更高。

因此,阅读文言文前可以先看题目,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在预先思考的基础上阅读文章。同时还可以自设一些对解题有帮助的问题。以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为例,阅读文本时可以思考:主人公有哪些品质?涉及哪些方面?前后有没有变化?作者对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态度?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2.增加一定的文化积累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增加一定的文化积累,比如多了解古代人物常见的品质特点,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了解古代文人的雅致意趣,了解古人的文化习俗。

以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为例,考生必须明白的是,古人千千万,流传至今的人物事迹可以说少之又少。既然有人为其作传,其人必定有光辉之处。既然有人为其作传,必然说明其社会身份地位的显赫,显然非普通人,至少为官宦之家。传记(尤其是文人传记)既然能流传到现在,就说明了文章有一定的文学或史学地位。这些有关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观念,必须在备考时加以注意。

猜你喜欢

答题命题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