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2017-07-04李庆领吕耀中

关键词:国际化学校发展

李庆领++吕耀中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地方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所处区域环境、师生认知、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国际化尚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地方高校需要从意识理念到具體工作、从制度到机制等方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79-05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任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众多地方高校纷纷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所处区域环境、办学实力、师生认知、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国际化尚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地方高校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

地方高校是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为1219所[1],除去100多所中央部属院校,其他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5%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对国内高校国际化发展进行了调查,多方面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状况。调查对象为教育部2014年7月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的所有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205所),有效样本为556所(回收率为46.1%),其中地方高校484所(回收率为44.3%)。

《调查报告》从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9个方面对调查高校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调查显示,地方高校国际化在许多方面都比较落后。例如,在师资方面,地方高校外籍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为12人,仅占专任教师的1.7%,而“985”高校外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近3%;地方高校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平均人数是16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而“985”高校和“211”高校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1.8%和7.5%。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使用全外语授课学科专业(不含外语类学科专业)数占学科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平均为4.0%,而“211”高校的这一比例达到了近9%。在师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方面,地方高校刚刚起步。2015年专任教师通过学校办理的短期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地方高校平均为40人次,在“985”高校平均为1271人次;通过学校办理的在海外修读学分的在校生,在地方高校平均每校为65人,在“985”高校平均为496人。海外学者、学生或其他人员来我国地方高校交流学习的人数更少,2015年通过学校办理的海外学者短期来华讲学与合作科研的人数(停留一个月及以上),在地方高校平均为7人,在“985”高校平均为229人。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地方高校尚处在发展阶段。2015年地方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平均为225人,仅占在校生的1.3%,其中学历生人数105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0.8%;而“985”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平均为2143人,其中学历生人数达1100人。

《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大多数高校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化组织与管理机制,但缺乏有效的措施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办学水平,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领导认知、战略规划、教师态度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一)领导认知差异

学校领导的国际化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开展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受地理位置、地方使命、声誉和地位所限,许多高校领导没有树立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把学校发展重点仅放在本土化或区域化领域,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狭窄领域,更多地关注当前最为迫切的职业发展任务和教师的基本技能,而忽视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地方高校的领导需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从全球视角认识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些领导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缺乏了解,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教育国际化在培养学生全球学习意识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没有形成积极有效的行动计划。

(二)战略规划的落实机制有待完善

战略规划从出台到落实通常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规划的执行、战略规划的评估等环节。但在战略规划的执行环节,部分高校认识不充分,部分步骤出现空缺,影响了战略规划落实的可能性[2]。虽然许多学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但没有把国际化置于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计划,通常局限于一两个独立的活动,比如招收更多国际学生或增加出国学习的学生人数。国际化战略实施没有形成合力。

有些学校尚未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国际化战略规划,学校的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通常只是协调或加强已有的活动。好的战略必须有完善的战略行动计划,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审视各种国际化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

(三)国际化项目与活动不系统

虽然许多地方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实践,但零碎且相互独立。大多数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没有意识到在其他领域增加国际化专门知识或项目的重要性,其国际交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各自独立的领域,没有将校内各种项目和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效应。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和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认为,一所学校在拥有众多国际化活动时,应该判定这些活动的优先顺序和如何将它们整合进国际化战略计划中,这样才有利于国际化[3]。许多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活动是自发形成的,这些自下而上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自上而下的布控,容易造成局面不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许多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实践也缺乏一定的统筹,学校整体国际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待充分渗透整个办学体系和全过程。

(四)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国际化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国际化活动便无法开展。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由于地方经济和教育投入不足,几乎所有地方高校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课程开发和国际交流活动。许多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边缘地位因经费不足而不断加剧。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增加了高校生均拨款,但难以满足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此外,许多地方高校扩建与扩招,政府没有增加相关的经费,加之学费收取标准较低,且自身的创收能力有限,学校的建设资金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学校债务压力沉重。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国际化的学习环境限制

出国学习和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是促进学生国际化素质发展的两种主要途径。出国学习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直接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是提高其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方式,但存在费用昂贵、受益群体小等问题。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形式,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关经济支持,因此难以满足学生出国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国际化。校园里的社交生活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纯粹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4]。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留学生服务与管理队伍,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基本采用隔离模式,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中国学生分开,致使他们之间缺乏交流机会,没有真正营造出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校园氛围。国际化元素的缺乏导致校园国际化环境氛围不浓[5]。

(六)教师参与国际化的意愿不足

教育国际化的障碍并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层面上,个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动机主要依靠其对国际和跨文化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对此感兴趣,而有些则认为这些学习与他们个人及其专业学习没有关系,他们对国际和跨文化学习的重视通常与其个人经历相关。

对教师来说,参与国际化的意愿取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及其文化和语言的经历。来自不同文化或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其文化和语言传承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愿;有海外经历的人一般拥有参与国际化的文化与语言能力,参加过正式国际培训的人有可能继续从事国际化的教学与研究。但地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国际教育环境的熏陶,也缺乏国际交往经历,对于教育国际化没有建立起感性和经验的认识,在其专业生活中常常忽视教育国际化。

三、地方高校教育國际化发展策略

教育国际化包含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文化价值、国际交流活动及教职员工的国际认识等层面。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学校针对现有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策略,从意识理念到具体工作,从制度到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环环相扣,需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一)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教育国际化成功的前提是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清楚地认识到推动国际化的意义与效益,并向教师、员工、学生及相关人员阐明国际化对当地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领导要树立发展意识,明确国际化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是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机遇和途径。再次,领导要有广阔的视野,应将地方与全球联系起来,认识到教育国际化与学校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其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的重要性,及在多元文化环境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是思想实践者、学习引领者、教学管理者,必须具有宏观的国际视野,在解决问题与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教育国际化理念,以开放的办学观念引领学校变革与发展。各级学校领导参与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提高对国际化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可以产生行动的思想和力量,从而在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手段与措施上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以国际视野来指导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

教育国际化不只是添加一些常规课程或增加国际学生数量,关键在于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元素与大学层次的教育项目的目标及实践相结合。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影响整个学校的院系及活动,深深体现在学校文化、价值、政策与实践中。

国际化必须要有战略引导。地方高校需要把国际化理念整合到学校的使命、政策、规划和质量保障之中,保证国际化成为学校的目标、规划和制度的核心。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结果、学校计划与活动必须是学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因此,学校应将国际化纳入战略规划中,制定具体的国际化整体发展战略计划和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国际化管理体系。同时各部门应协调配合,统一部署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进而使各项国际化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参与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行动者。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是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一旦教师成员有直接的国际经历,他们对国际化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高涨。“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6]。当今,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出色的专业基础能力,还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国际化的背景[7]。地方高校可采取“走出去”的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进修与交流机会,丰富他们的国际跨文化经历和全球知识,同时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学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国际意识与国际化心态。

具有国际化心态的教师能够从各种环境、文化和语言中获取知识,并善于发现文化的影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为此需要将国际观念融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中,鼓励教师参与建设国际化课程,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国际交流活动,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跨文化经历和全球知识,提高他们的国际化水平。

(四)满足学生的期望与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日渐成为一个“地球村”,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竞争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已超越了国界,他们渴望了解他国的知识,出国学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然而,地方高校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远远落后于学生自身的需求。学校应设立海外交流奖学金,资助学生参加海外游学项目;建立学生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项目,组织开展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大学之间开展学分互认、学历和学位互认工作。如此,学校才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各种海外学习机会,提高其全球意识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地方高校只有实施国际化教育,学生才能有机会拓宽对世界的理解或改变对全球关系的认识与态度。

(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利用学生组织,积极开展语言学习与服务学习项目,推动学生进行语言或者文化方面的学习交流。同时要重视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使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国际化就业能力。高校还可以成立或通过海外或境外校友会,发挥海外校友的能量,促进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国际互联网、虚拟大学、电子图书馆等设施把全球的学生和学者联系在一起,使其共享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直接引入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使本地区、本国甚至邻国学生在支付相对少的教育费用的情况下,无须到教育输出国,便可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8]。地方高校应按照国际化发展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整合各方资源,开发与引进网络学习,丰富国际化教育课程资源。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国际化校园需要把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构建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增加国际化学习经历。学校需要在校园景观、标识等视觉形象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也可举办国际文化节等各种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从而营造国际化的“软环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认知。

同时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教育的宣传、交流、展示活动,吸收一流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到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访问,促进留学生同本土学生间的交流,围绕国际前沿、焦点和热点问题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做报告,提升师生对国际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全面营造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国际化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个将国际和全球元素引入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致力于改善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实践的过程[9]。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地方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優质教育资源,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学生创造国际化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对其他文化、历史的理解。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之路。学校应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地方与全球的联系,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8-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教育研究中心.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6-08-16].http://ceaie.edu.cn/xm/zyyxm/1876.html.

李薇.肯尼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策略与实践探析—以莫伊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0(1):47-51.

侯定凯. 国际化校园:应更多融合而非隔阂[N].中国科学报,2012-07-25(7).

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20.

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06(2):54-55.

姜澎.“未来教师”需要广阔国际视野[N].文汇报,2016-03-23(7).

刘晓亮.地方高校国际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汉斯·德维特.高等教育国际化:九个误解[J].国际高等教育,2011(4):139-141.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国际化学校发展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