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07-04李晓丽

甘肃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探索能力科学活动培养

李晓丽

【关键词】 科学活动;幼儿;探索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114—01

一、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1. 丰富材料,诱发探索。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地向我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我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地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 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我准备了“碰碰车”、“送小动物回家”、“钓鱼”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幼儿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2. 运用材料,引发探索。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浮的活动中我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

二、营造主动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1. 培养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幼儿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儿童天生具有调查或探究本能,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认识活动得以延续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科学活动中遵循“激趣”、“启思”、“导疑”的原则,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需要。例如,当他们看到植物长有叶子时,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植物如果没有叶子,会是什么样子?当他们发现植物的叶子在质感、形状、颜色等方面彼此不同时,也许又会冒出新的疑问:是什么决定了叶子这些特征不同?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困惑,种种疑问,教师应鼓励、支持他们的这一可贵的思想活动。幼儿疑惑的生发意味着探索能力的萌芽,应热情鼓励他们质疑,这样才能保护幼儿探索求知的积极性,为幼儿在质疑探索中学习奠定基础。

2. 支持自主。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作为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以玩伴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尊重幼儿,鼓励他们在探索时提出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自主。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起来,重的物体会沉下去。于是我們提供了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3. 允许出错。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作为教师还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反映了他们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幼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我们应该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探索活动。对于幼儿善于发现的精神,教师要予以积极的肯定,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学会不断转换思路,学习尝试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寻求结果,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幼儿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他们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巨大的探索和创造潜能。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探索能力科学活动培养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点燃幼儿的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