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三步阅读法

2017-07-04胡锦珠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4期
关键词:力量

胡锦珠

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被称为小说的“四要素”。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通常都指向“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但问题的设置多从局部着眼,把整体隐身于幕后,以隐性的方式,过程化地考查。

因此,备考时千万不能不假思索,“偷工减料”,忽略思维的过程,草草作答。题目只是地表上的树木,海面上十分之三的冰山,不能忽视树木在地下四通八达的根系,乃至整个森林,不能忽视海面下十分之七的冰山。

其实,试题考查,变化的是题型,不变的是知识、思维。只要我们掌握了小说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阅读与答题的方法,小说阅读的考查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步”阅读法,有利于把我们阅读与答题的思维过程分解并具体化:

第一步:线性简图

提要钩玄,连点成线。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联起来。如:

标题——段意1——段意2——(……)——末段——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

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用只有一些简写词语。

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因情节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也该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

第二步:问题定位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定位,确定所提问题在文章与线性简图中的位置,明确分析的起点。二是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也就是考点),适当展开回忆,借理论知识来指导思维与答题的方向。一旦明确了考点,怎么答题,一般有几个要点等立刻会清晰起来,组织答案时只是把理论具体化。

第三步:瞻前顾后

就是立足问题的位置,在线性简图上由近到远,或者由前往后,联系标题、不同的段落、中心,来参照,来细化,来助解。每联系一次,参照的语境、对象变化一次,可能就是一个答案的要点,一个得分点!

如果说语境方面的“前”“后”是文本空间的话,那么,还要协调好时间上的三个“前后”——要关注“三人”:命题者、作者、阅卷者1

1.关注命题者——审清指令

(1)问题的题干:答题角度、范围等。

(2)分值的提示(分值与要点个数有一定的关系)。

2.关注写作者——读懂文章

在指令的指示下,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文章。理材料,寻文脉,品语言,辨技法,明含意等。

3.关注阅卷者——精准作答

(1)条理意识,踩点答题。

(2)精准意识,挖深吃透(依问作答,原文优先)。

(3)专业意识,术语、模式。

(4)规范意识,书写工整。

[示例分析]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而且奇怪的是,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11“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12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13“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14“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15“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16记者又得意扬扬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17“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18“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19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20“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4分)

2.“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6分)

3.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6分)

4.“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如何运用“三步”阅读法来阅读并解答呢?

在自然阅读的过程中先完成一下线性结构:

发现油画(①)——奇怪用色(②)——感受油画(③)——记者询问(④~⑧)——了解原委(⑨~15)——郑重凝视(16)——坚决赞赏(17~20)。

然后,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进入第二阶段。

第1题:“我”三次品画的体验。注意审题:题目问“三次品画的体验”,首先要在线性简图的指引下确定三次品画的文字区间,然后在区间里检索或提取有关“体验”的文字。

第一次品画,在①~③段;寻找有关体验的文字,②段有“奇圈的是”;③段有:“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这些字眼都是体验。但第③段的关键字眼中,“可怕的力量”是总起句里的,“敏锐与凄惨”“优秀与悲壮”都是“力量”的具体体现。因此,②③段可提取的关键词是“奇怪(或好奇)”和“力量”。

第二次在⑩段。“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肃然起敬”“震撼”,感受到了艺术家的“焦躁、不安和痛苦”。

第三次在⑩段。“……憂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忧郁的画面透示着生气蓬勃。

因此,可以这样组织答案:(1)由好奇发现它的力量。(“感觉奇怪,并感受到了一股可怕的力量”也可)(2)被它震撼而对作者肃然起敬。(3)体验到忧郁画面里生气蓬勃的生命力而坚决赞赏。

第2题:对画线句“他生前就等于死了”的理解。依旧区间定位:被提问的句子在文章第⑩段。然后知识定位,是考查理解文中的语句的能力。这种题型,首先要分析句子本身,然后置于线性简图中,瞻前顾后去理解。这句的关键词语是“他生前就等于死了”,为什么这样说?很明显,接着需要检索、梳理画家的人生信息。

依据线性简图检索画家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比较机械,遵循线性简图的流程顺序,从前到后,逐一检索,寻找相似、相关的信息;另一种比较灵活,从近到远——可以是语句信息空间位置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意义联系上的远近;打乱了线性简图的流程。

建议从第一种方式练起,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的要点。

如果选机械的方式,那么,从前往后,第①段,“像被遗忘了似的”、幽暗的角落,框子也简陋不堪,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每句都分析重点词语)第③段,凄惨的艺术家形象,恍惚的悲壮;第⑨段“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11段:“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13段,“疯了”;⑩段,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17段,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18段,无名的艺术家、牺牲生命换得唯一报偿一忧郁。

可以看见画家生前“死”的状态:无名;被不屑一顾,轻视看不起;疯了;不能随心作画,为焦躁、不安折磨,凄惨痛苦。将这些信息点整合,就可以作为问题的答案了:(1)这位画家生前就不为人所理解;(2)这位画家生前早就疯了;(3)这位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之中。

如果选用灵活的方式的话,就是从⑩段与问题句构成呼应的句子开始思考,接着⑩段,然后从⑩⑩⑩段了解画家作画的状态;最后才是前面的①③⑨段。个人形成的答案要点一样,只是顺序不同,可谓殊途同归。

第3题:分析以“沼泽地”为题的用意。先知识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探究小说标题一般有4个思考角度。

一般是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地去思考。“沼泽地”本为画作题目,因此,本题的答案在情节、人物、主题方面寻找。结合线性简图,联系情节看,发现“沼泽地”的画作是小说的线索;联系人物看,“沼泽地”的地貌状态与画家人生经历有明显的相似性,画家艺术之路像沼泽地一样不平坦;联系主题看,揭示了主旨:优秀作品需要画家保持个性。于是基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1)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作为小说线索串联情节;(2)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烘托画家的艺术形象,更好地表现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3)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画作应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人格倾向和艺术风格,深化作品主题。

第4题是理解“记者”这一形象的特点及作用。前面谈到,人物为主题服务。其实,主题也辐射人物,有利于对人物的理解。定位一下考查的知识:分析形象的作用——这里的记者是次要人物!这类题可从这几个角度考虑:

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区间在④~18段。

⑤段:“悠然自得”,“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⑦段:“捧腹大笑”。15段:“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16段:“得意扬扬。”——时新灵通的人却那么缺乏鉴赏力,不开窍!

记者作为画家及其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代表,反映画家的创作追求不为人理解的处境;以其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和藐视,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与“我”的矛盾冲突,凸显并深化作品主题。因此,答案可以是这样:记者的特点是身材魁梧,追求时尚,却肤浅,缺乏艺术鉴赏力。作用是:(1)用记者对画家情况的介绍,串联故事,推进情节的发展;(2)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阅读与解答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思维能力的养成与习惯、态度的纠正。我们无法追求自己的答案与命题者提供的一模一样,但可以做到答案要点上的接近。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步”阅读法只是为这些素养的养成提供一个可操作的途径,让我们阅读有序,思考有序,考虑周全。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农夫养了三只小白羊和一只小黑羊,因为小黑羊有一身黑色的羊毛,因此,小白羊们都看不起它,就连农夫也不喜欢它,给它吃最差的草料,还经常打小黑羊。小黑羊很自卑,常常独自流泪。在一个冬天,小白羊与小黑羊一起外出吃草,走出很远。不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它们只得躲在灌木丛中相互依偎。不一会,灌木丛周围全铺满了雪,因为雪太厚,小羊们只好等待农夫来救它们。农夫上山寻找,起初因为四处雪白,根本看不清羊羔在哪里。突然,农夫看见远处有一个小黑点,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他那濒临死亡的四只羊羔。农夫抱起小黑羊,感慨地说:“多亏这只小黑羊呀,不然,大家都要冻死在雪地里了!”

[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具有多义性,审题时,要先弄清材料的内容,再扣住内涵进行立意。我们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仅仅因为肤色的差异(黑与白),小黑羊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农夫和小白羊们歧视,而在关键时刻,恰恰是黑色的羊毛救了小羊们的命。这个故事给我们积极和启示:弱点和优点是相对的,并且是可以转化的,因此我们看问題的眼光也同样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一个企业内部,各种类型的员工都会有。作为管理者,要理解和发现他们的优良之处,不能一叶障目,厚此薄彼,而应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比如让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者从事市场开发工作;把墨守成规、坚持原则者安排在质量监督岗位上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无能的员工。一个班级,所有学生也是兴趣不同,性格各异,特长也有差别,教育者也应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施因材施教。写作时,可由这则寓言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选取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分析论述。具体的立意角度主要有:寻找差异,发展个性;尊重个性特点;要有一颗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看清优点与弱点,做到扬长避短;公平公正。

猜你喜欢

力量
自然的力量
坚持的力量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水姑娘,力量大
怀疑一切的力量
爱的力量
马航MH370空中搜救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