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超越与重建
2017-07-04方建新
方建新
一、认知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始于国外专家的说教,应该说,让我们明白了起始点,但是,我们国家学校的情况有别于其他国家。因此,我们开始认同国外的校本教研,但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对自己国情、校情的充分感知,是我们开始调整校本教研工作方向的基本动因,如何使校本教研符合校情是基本目标。
1.从历史角度认知校本教研的发展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回溯的方法,我们对新中国的校本教研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分析,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校本教研就存在,其特征是外推型校本教研,即以县、设区市、省三级教研室为推手,组织、推动各级中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在学校也按教研部门的要求开展校内学科教研活动。这在2001年开展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是一直存在的,并发挥着作用。这种外推型校本教研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外校本教研的理念与实践样态都不同,它维系了我国庞大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与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同时也是第八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改革基础。
2.重新定位课程改革需要的校本教研
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为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大量实践困境,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倡导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发挥学校自主研究功能,解决课程改革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同时也借此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这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特征是内推性的,是以学校、教师的发展为原动力,具有内生性。因此,学校、教师成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体,既是实践者,也是收获者,最终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制度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为了做到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有效地推进工作,我们对校本教研制度的超越与重建工作有两个侧重点。
1.制度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每一个学校都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没有制度的保障,一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绝对难以为继,更不要说做到极致。因此,制度建设必须做到位。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时,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校本教研制度框架,保障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能在制度约束下开展。这是底线,任何学校都必须遵守。
2.校本教研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基于学校现实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取得有效的结果。因此,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校本教研制度必须不断调整,才能适应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需求。那种随意将他人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直接拿来就用的做法是极为不妥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推动全市校本教研工作时,鼓励条件好的学校努力形成自己的校本教研特色,指导条件差的学校建立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满足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要求。同时,两级教研室通过每年开展一次校本教研现场展示研讨会,来引领各种层次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使每一类型的学校都能在往年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逐步提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水平。
三、组织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进步,就是组织形式的进步,只有突破教研组、备课组这种固有形式的存在,使教研组织形式多元化,校本教研工作才能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有意义的成果。
1.教研组建设要有新思维
教研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研组织形式,是教研活动组织的基本形态,既有特定的作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新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必须融入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要有学科建設的思维与视野。即强化学科专业指导,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每个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对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资源开发、学习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增强教研组学科建设思维,创造性地承担本学科课程实施的责任。同时,借助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二是学科教研活动多样化。教研组活动不限于原来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听课评课等,还可以组织研究学生学习问题的调研与分析,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考试命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研讨与探究等,促使学科教研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吸引广大教师,让他们产生强热的动机,愿意参加、乐于参加。
2.组织形式要有创新
除了教研组的改造外,组织形式的超越与创新,是提高校本教研效益更重要的路径。十二年来,我们在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如超越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的实施、名师工作室的举措与创建、连片教研基地的建设与探索、教研共同体的创设与实践等工作,都是对局限于教研组或一个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突破,使校本教研组织形式有了时空、内容、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跨度的突破,其带来的效果有了倍增效益,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惊喜和收获。
四、活动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工作如何开展,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上饶市通过各县(市)区的探索,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如教研组建设、磨课、联片教研、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网络教研探索等等。同时,对这些实践层面的成果,我们也都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很多有框架、有机制的研究成果,对改善校本教研与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些探索改变了以往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单调的状况,满足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心需求。心理学研究证明,不确定性因素会使人产生焦虑和紧张。由于教研文化变革带来的不安全感,促使教师由观望到尝试变革,使教师留心观察,并有意识地借鉴和学习外在的一些做法,在有效的范围内试图改变已有的习惯。活动的超越与创新就能产生这种促进教师改变的压力和动机,这是我们在尝试活动的超越与创新实践时的收获。
五、文化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文化是学校始终追求的一件基本的事情,它的最终改善,是学校发生变化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校本教研变革起于文化,也终于文化。
我们实施的行动研究也非常注重教研文化超越与重建,并且是在区域与学校不同的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教研文化建设。
1.校本层面教研文化的建设
我们对全市学校层面校本教研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梳理,看清了存在的价值取向不当、管理制度呆板、运作过程机械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两级教研室与学校协商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即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其次选择好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找好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学校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摸索,逐渐在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符合自己学校而又有效的校本教研文化。
2.区域层面的教研文化变革
我们对区域层面的教研文化也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以往区域层面教研文化存在主观为上、自我满足、缺乏变化等不足。要想满足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指导的需求,两级教研室与教研员必须主动改变自己。为此,我们提出了眼光向下、发现问题、深入基层、亲身参与的要求,积极改变两级教研室以自我为中心的教研文化习性,强调下基层、找问题、主动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区域教研文化已经逐渐成形,一种教研室为了基层、服务基层的新型教研文化已经逐渐被大多数教研员认可与践行。
六、指导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工作基于学校,但是指导却需要多元,而各级教研室教研员的指导是基础,是关键。因此,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形成校本教研文化和区域教研文化尤其重要。教研员发挥指导作用,既要基于专业水平,又要基于组织态度的改变,由原来的领导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
因此,我们提出了教研员角色超越与重建的具体要求,力促全体教研员在工作中认真践行。
1.教研工作模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践中,要求教研员参与学校遇到的问题研究,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教研员要不断吸收新信息,自觉实践新理念,成为学习者;不断参与学校的问题研究指导,成为新课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与学校、教师的发展同成长。
2.教研工作内容的转变
上饶市要求两级教研室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关注和参与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开发与指导;教研员的视野与思维也要从重点关注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向学科课程、教材的建构与开发,开展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指导,以增强教研室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3.教研员身份的转变
在传统教研中,教研员往往以专家、领导者身份出现,是说教者、布道者,一言堂情况严重。新课改以后,我们要求两级教研员转变身份,首先下移工作重心,转变遥控教研;其次下行活动,深入学校,进入课堂。真正做到服务学校,服务教师。
七、评价的超越与重建
教研評价是推进教研工作的最后一关。如何做好校本教研的评价,是对校本教研本身意义的认知体现。因此,评价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引导校本教研发展的方向,二是体现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度。评价最终的效果要有利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我们就觉得是可行的。
以上是上饶市十二年来校本教研工作行动研究与发展成效的综述,取得的成果与成绩很多,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我们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期待着在今后的课程改革时期,上饶市的校本教研工作有更多的超越与重建,创造出更多有新意与实效的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与氛围。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