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高考的社会价值与导向

2017-07-04张黎

甘肃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公平流动

张黎

1977年是新中国教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断多年的高考得以恢复,这一年,也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今年是恢高考40周年,这为今年的高考带来了新的热度,各路媒体的关注度明显增强,有关高考的主题征文、回忆文章不断涌现,呈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命运的个体因高考而在历史大潮中奋激的历程,让人们对于高考的了解更为深入,也引发对高考40年来“变”与“不变”的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最能诠释这一论断的无疑就是高考了。恢复高考,为天南地北扎根于基层的知识青年带来了曙光,在历经磨难与挫折后,有无数人通过高考走出了偏僻的乡村,陆续成长为社会中坚、知识界精英。高考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无数位于底层的个人甚至家庭由此摆脱命运的桎梏,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逆转。

40年來,高考的重要性从未改变。高考仍是人才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形式。尽管高考制度一直为一些专家、学者批评,区域、城乡间的教育公平等问题频受社会关注,但对于高考的存废从无争议,高考的向上流动功能仍然是首位的,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稳定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是青年改变命运的最公平、最主要的通道。

同时,高考所承载的社会期望并未减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每年的高考已不再单纯是考生、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了,高考日,往往交通、公安、城管、媒体、社区……齐上阵,形成了“全民护航”的公共保障体系,高考也几乎演变为一年一度全民参与的盛会。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高考仍然是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人才进阶方式。人们可以说出一百条它的弊端,但目前还找不出一个制度来取代它。40年来,关于高考,“不变”的是它的重要性——它扮演的促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高考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不代表高考从未改变。事实上,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从未停止过探索、调整的步伐。今天的高考带给我们的“变”,除了形式、内容等,还有我们看待它的态度。

事实上,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知识改变命运”不再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么突出,正像一个经典的笑话: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没有恋爱。”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这是个冷笑话,但来源于生活。今天,高考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具有改变命运的魔力,“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也受到了质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推动个人成功的要素,除了高考,还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高考只是起到一个门槛的作用,或者说仅仅是块敲门砖。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是人才选拔与分配的唯一通道,过往高考承载的过重的负荷与期望正在被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种考试分解。高考是不可或缺的之一,但不是唯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普通的个体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大中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可能会选择让孩子直接出国读高中、上大学,放弃了国内高考。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但也代表了一种可选择性。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尤其是基层民众而言,高考虽仍然至关重要,但如果高考失利,也并不代表前途无望,当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只要有梦想,勇于付诸努力,可以通过自考、成人高考等渠道继续深造。同时,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不失为成才的一条通道,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更需要匠工等实用人才。可见,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社会流动的通道正在拓宽,这是高考的重要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综观高考40年,“变”与“不变”都是事物发展的两“面”,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不变”的是高考的根本属性——强化公平公正;“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不管高考是怎样的“变”与“不变”,毫无疑问,它仍然是青年尤其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主流,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因此,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应客观辩证地看待高考的“变”与“不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科特长与个性特点,更多的关注学生成长,让高考可以安放更多人的青春,让高考的未来更美好。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公平流动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笨柴兄弟
纳豆改变命运 养生成就人生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公平比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