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灵魂的传承
2017-07-03檀怀霞
檀怀霞
摘 要:传统文化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古人哲思,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结合高中语文教育实际,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探讨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对策;作用
传统文化是先祖勤劳、勇敢、智慧的见证,是先祖流传后世的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作为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富思想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同程度地展现出顽强、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语文教學的重要内容,文化促进了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也能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行为规范,缺失了文化内容的语文教育既单薄无力,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成长发展。将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中,既充实了语文教育,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实现更加系统有效的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将古代的文学艺术纳入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系中,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也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与审美价值,其中的语言精美、结构独特、思想内涵丰富,都能通过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的载体。那么,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知识系统,对事物也有着一定的判断能力,然而现代社会文明中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信念出现困惑甚至偏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思想、精神的净化与启迪,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文学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或神奇玄妙、或绚丽浪漫、或情真意切、或委婉动人、或离奇怪诞,都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五千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语文教学中,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兴趣,才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主动的认知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在高中语文《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胜古迹进行欣赏,进而引出作者王勃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创作风格,通过生动有趣的联系教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古人思想、生活,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古人敏捷的文思、深厚的思想以及斐然的文采。
二、充分运用文本
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材料,其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源自古代圣贤、智慧文人的经典著作,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深厚的哲思在作品中闪现,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能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切实的传统文化运用途径。如古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可以在深入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因的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孟子·离娄上》中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是将诚信、真诚作为人生存的道理与法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指出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的虚假以及虚假所造成的后果,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探索古人质朴的思想,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建立对传统优秀文化及美德的认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诗歌、词曲,都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积极地运用文本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对话,可以更进一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词句中充满了作者愤恨、热忱的爱国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诵读词句,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真切情感,从思想情感上更进一步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构建生动的文化课堂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大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不仅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构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更加充足的动力。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田园居》是古人归隐思想的重要表现,世事的炎凉苦痛、官场的挫折束缚使人们从田园中寻找生命的本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中思想的思考,“官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归隐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又如何在你所选择的生活中实现自身的理想”,这些互动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刻地感受古人的情感,在提升学生自主思维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传统文化出发,通过大胆的思考创造突破传统思维,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运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生动的课堂构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与能力,使高中学生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建立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