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阶段问题学生逆反心理教育策略
2017-07-03王青
王青
摘 要:逆反心理一直是学校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之一,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情况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社会声誉等。因此,教育好问题学生在学校教学中至关重要,让问题学生成为班主任班级教学的得力助手,遵守纪律、尊敬师长、有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想办法,注重策略的使用从心理进行教育,本文将根据平时教学中对问题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些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案例。
关键词:问题学生;逆反心理;边缘心理;德育
一、问题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影响
由于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青少年逐渐褪去稚嫩的面孔,身体条件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拥有一定的自信心,开始产生一种好斗敢于挑衅的心理,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对世事开始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内心还比较纯洁,所以对一些事情不理解、看不惯种种,叛逆心理形成。同时由于他们思维批判性十分的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偏激固执表现到一定程度,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就成了“问题学生”。而家长和老师又急于“教育”可能在教育方式上不当,这样会使这样的学生更加的“另类”和难以管教以至于常常会有学生顶撞家长、老师。
(二)德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德育工作的力度的大小也可以决定一个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力度大,不纵容任何一位“问题学生”的逆向发展,将形成一种好的班风,反之“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在“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要,德育工作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校完善的德育教育框架下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会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温床。
(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教育环境与以往相比较要复杂的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环境变化的偶然性陡然增加,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安定性和持续性不能保证。比如社会思潮的迅速变化,是非道德观念的界限模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增加,家庭稳定性的改变,父母离异和破碎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过分的溺爱、期望和干涉等种种影响,会造成一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易怒、自卑、偏激,对成年人的社会不理解,对人生的失望和无助[1]。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学生的内心要经历一段较为黑暗的时期,表现可能明显急躁、孤独、叛逆、反抗、消極、性格扭曲,自残和冷漠等等。这样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与有效的帮助就会成为另类他自己还不知道,随之将会被人另眼相看;这种另眼会是他们变得更加的另类,更多的问题会逐渐出现。
总之,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要及时、细致的去观察、分析学生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有针对性、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视学生的问题为“心理问题”从心理上对症下药。
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逆反心理”案例
案例一:
学生A,系我班舟曲籍学生,这个学生平时虽然很乖巧,但是易怒,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个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厌学、愤世嫉俗、顶撞父母的情况,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我说了他几句,人家立马递上一份退学申请,我再三劝说他还是吃了秤砣头铁了心不愿回头,经过耐心的询问得知该学生心理有阴影。舟曲泥石流毁坏了家里的房子,重建的时候他的父亲兄弟之间因为争夺地方大打出手,他心里对这件事情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仇,他虽然在学校但还是时不时的想起这件事情,这件事成了他心里的死结,他想通过一种方式去发泄这种仇恨,他报了学校的散打队,他每当抡起拳头挥向沙人或者垫子的时候,他彷佛看见的就是那个人。这个学生的心理已经有点扭曲,仇恨成了他心里的包袱、死结,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个结,从心理上解救这个学生。起初这孩子谁的话也不听,最后让他的家长来校,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冲着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他爸妈流下了无奈的眼泪,最后还是让他回家,在家中好好反思,经过4天多的反思后他又灰溜溜的回来了,原因是他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和自己能力的不够。抓住时机继续教育结果很好,最近开始安心认真的学习。所以说,有时候教育学生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如家庭和社会。
案例二:
学生B系我班学生,生性野蛮耿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对世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喜欢捣乱,不受约束。班里为了解决学生玩手机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对全班学生的手机进行了定时的收发,统一的管理,可是他就是不交,口气还很硬,表面看起来这种问题很难有突破点,谈话教育不可行,但是,突然我想到了他的心理。我问他,你在家里是不是不爱听父母的话,他说就是,特别听不进父亲的话,那就对了,我知道他今年16岁,就说青春期叛逆心理自以为很成熟,然后接着分析了他的内心,他不时的点点头笑一笑,我知道时机来了立马话机一转说明收手机的原意,然后顺利的让他接受了收手机的现实。该生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平时上课也不睡觉了。
三、德育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一)真诚沟通
加强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真诚沟通。它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仅要学生懂,还要学生信。只有这样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诚是育人的前提,也是德育的前提。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讲真话讲诚信,讲付出,讲奉献,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却漏洞百出。班委的选举、优秀班干部的选评、先进班集体的选评等,却不能真,却不能正,而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样让学生产生德育就是“假、大、空”的想法,不相信德育工作。所以,“真”是育人的前提。其实,老一辈教育家也都是十分重视“求真”教育的,我们的人格教育第一要素就是诚实,老师要求学生诚实,那么老师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榜样,其实很多罪恶都产生于虚伪。待人不诚,所以有欺诈凌辱,于是有了各种的难以管束放在我们面前[2]。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自身有一部分责任,因为种种繁琐的条文,形式的奖惩和敷衍的手段都是培养虚伪的祸根,一旦学生看到老师这方面不诚实的时候会对学校的管理不屑一顾,最终使得德育进入误区成为学生的话柄和笑柄。
(二)要有明确切实方向性和目标性
德育工作要避免“假、大、空”的工作,在青少年阶段必须找到一個合适的突破口。这个我认为“学做人”比较切合实际。一个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学生管理,学生管理的基本就是做人,没有礼貌,没有道德没有公德心的学生会让这个学校看起来一团糟,随地的垃圾,墙面污浊不堪,破坏公物,校园里脏话连片,学生欺软怕硬,不知道感恩,心中充满仇恨和愤世情绪等恶习,一旦形成这样的班风或者校风一切教学将难以进行,所以德育工作找找准方向和目标[3]。
(三)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是不健康的
首先,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服的反向力量,这种不接受教育的“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青春期的不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不健康,反而觉得自己顶撞老师、家长是一件在同学面前很荣耀的事情,他对“逆反”上瘾谁的话都不听,这样的话德育工作就非常难也展开,每当进行德育工作他们会在下面和你作对。有的学生在家里顶撞父母,嫌父母唠叨,管的多,反感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大了已经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了为啥还当我是小孩子,这都是不理解父母的爱心所造成的。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叛逆发展下去学生会迷失自己,要让学生知道其实他们自己认为的自己的“成熟”其实是一种不成熟,削弱学生的逆反心理。
另一种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种心理就是一种边缘心理。往往边缘心理的学生对集体活动、集体利益不予关注甚至厌恶,他会讨厌老师对他们的无视逐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毫无疑问要给他们关注和温暖,让他知道你是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对他的发展出谋划策,班集体对他的发展十分重要,通过这样的正面引导化解学生的边缘心理,那么很自然逆反心理也会随之消失。
(四)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之中不是万能的,毕竟能力有限,德育工作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一部分问题学生而言,相应的教育会让其有所改变。但是有时候家庭和社会又会有不良的影响让学生恢复原状,所以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时刻的关心爱护和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十分的重要,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和家庭、社会合作来展开。
德育工作要搞好,老师需要认真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分析他们的心理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信任你,配合你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干婷婷.问题生的成因及转化.教育教学论坛.2010-09-15.
[2]张永雪.关于如何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的探索.才智.2009-07-15.
[3]杨福义,张福娟,江琴娣.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