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相伴,梦想同行
2017-07-03杨春芬
杨春芬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越多,肚子里就越有料,尤其在作文时,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滔滔不绝……这就是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红利。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家庭条件、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对书籍冷淡,课外藏书少,阅读量非常有限,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果导致写作能力低,语文成绩不理想,“少、慢、差、废”成了语文教学久治不愈的“顽疾”和难以攻克的“堡垒”。因此,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农村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享受阅读快乐,就成了农村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巧引妙导激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激趣”方法主要有:
1.巧用“名人效应”,激发阅读欲望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确实,教育是用故事走进故事,用心灵引导心灵的旅程。老师要利用晨读课、社团课或班会课等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学习的故事,如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孔子韦编三绝、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等,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凡是一生有所作为,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无不是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的典范。通过故事的形式,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不自觉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萌发阅读的欲望,然后付之于读书的行动。
2.利用“向师性”心理,引领读书行为
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模仿、学习、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打个形象的比喻,即学生趋向于教师就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俗语云:“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要想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加强和扩展自己的阅读,成为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读书人。教师爱阅读,阅读有品位,最容易唤醒学生阅读的意识,引领学生读好书。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QQ空间、教育博客、专题讲座或跟学生聊天的时候向学生推介自己读书的成功经验和体会,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前怎么读书、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现在又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等,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抓住学生“向师性”心理,唤醒他们的读书意识,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引领他们自主读书。
3.善用“榜样”示范,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阅读榜样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都不一样,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其读书情况也是不尽相同。教师要从班级中选取那些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作为阅读的榜样,让这些学生介绍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讲述读书对写作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等,以达到学生间互通有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激发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创设条件造氛围
优雅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阅读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农村阅读条件非常有限,况且农村学生读书自觉性不是很高,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挤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光靠嘴上说说或提些要求是不靠谱的,教师和家长还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和氛围。
1.挤阅读时间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王蒙老师也曾语重心长地说:“最忙的时候也要挤时间读书。”只要珍惜时间,每天读书的时间总是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导学生要善于挤时间读书的同时,也要帮学生挤出时间来读书。比如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跟教务处协调,每天开设晨读、午读或晚读课,将集体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下来,语文老师在班內伴读,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维持阅读秩序,同时要求学生将每天读书的时间、书名、页数及心得都记录下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每周做一次统计,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励他们一些图书、笔记本等,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双休日让家长带领孩子进书吧,逛书店,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学期结束之际,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评选最佳读书笔记、优秀小读者或读书小明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变阅读为悦读,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阅读活动中去。
2.创阅读场所
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薄,家庭条件较差,买书、藏书非常有限,书源严重缺乏。要改变这一现状,为学生创设“静心”读书的场所,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教师可在班级开辟小小图书角,用班费或学校专款到书店选购优秀图书,或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刊捐给班级,大家资源共享,或从学校的图书室、书吧借阅图书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刊。争取家长支持,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让家长为孩子创设必要的物质环境,营造书香氛围。比如在家里布置一个书房: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案几床头、阳台上甚至厕所里放几本随手可取的书本,墙壁上贴些伟人的头像或读书名言,如:“母亲神圣的职责,是让孩子拥有一个书橱。”“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孩子耳濡目染,感受书香气氛,得到书香浸染,可谓“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
三、授之以渔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一些学生课外书籍读了不少,但作文水平仍不见长进,语文成绩也没提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是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了。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水平和质量,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也至关重要。
1.浏览性粗读。亦即“泛读”或“速读”,就是阅读时将书中无关痛痒或与自己需要无关的内容搁在一边,抓住书中的筋骨脉络进行一目十行“扫描式”的浏览,做到不发音、不回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全貌;或引导学生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简介、前言、后记等,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获得尽量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博采众家之长,拓宽学生视野。像那些新闻报道之类,以及一些通俗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都可让学生快速粗略浏览,了解书中大致内容即可。
2.品味性精读。对于一些专业的书籍、名篇名著和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往往较为丰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等方面都经得起推敲和品味,需要认真研读,静心品味,细心咀嚼,深入理解,力争做到“纤屑不遗”。特别是那些优秀典范的名家作品要反复地诵读,力争熟读成诵。这样,文章的“微言大义”,才能“愈挖愈深,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我们中学生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了。
3.习惯性批读。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其经历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书中的内容经过甄别、筛选,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即时性理解或感悟,它需要学生及时把稍纵即逝的理解或感悟记录下来。此刻,手中有一支笔随时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读读、写写、圈圈、画画,能使阅读全神贯注,思维敏锐,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到阅读与勾、画、圈、点、批、注、析、评等相结合,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把书中精彩的内容、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力争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
总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指尖书香常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次驰骋古今、经天纬地的漫长之旅。近年来,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引导他们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引领他们踏上阅读“快车道”,让他们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阅读的快乐,使他们的思想、性格、气质和素养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