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微”问题,追求“真”阅读

2017-07-03董海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温酒陋室铭陋室

董海峰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微”问题,它们也许只是对一个词一句话意思的纠结,也许只是个貌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文本质疑,也许只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怪”想法、“傻”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把它们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在引导学生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他们与教师、文本展开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进入“真”阅读的境界。

关注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自恋吗?

刘禹锡的《陋室铭》笔者已经教授过多次,每当叫学生翻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时,总有几个学生会发出不以为然的笑声,他们觉得刘禹锡这个人太自恋了。说什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自己的品德好(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这跟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谦虚谨慎”“含蓄内敛”的处世观念相距甚远,更何况刘禹锡他还是个古人呢!每当这时,我也常会和他们一起笑笑,觉得像刘禹锡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偶尔自夸一下,也是正常,不必在意。就这样,把这个问题轻轻放过了。

近来,又要上《陋室铭》,仔细阅读完文本后,参看了一些写作背景方面的资料。据传,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照规定,通判可以在县衙享有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谪而来,故意刁难,半年时间里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更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存斗室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而已。于是,刘禹锡愤然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这样看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显然应是刘禹锡的愤激之语,是对和州县令狗眼看人低、落井下石的强力反击。“苔痕上階绿,草色入帘青”,屋子是简陋了一点,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照样可以过得潇潇洒洒,高雅闲适。诸葛庐、子云亭不也是陋室吗?可它们照样名垂千古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觉得以前真有点误人子弟了。知人论世,本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基本方法,我却偏偏忽略了这一点,孤立地去理解文本,只在词句上下功夫,结果和学生一道走进了理解的误区,没有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所以,这次教授《陋室铭》时,我再也没有附和学生,和他们一起肤浅地笑笑,而是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去理解这句话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让他们去体会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去感受中国知识分子“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

关注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用什么语气读好?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形质俱佳的美文。有一次,我叫一位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当他读到“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大家都笑开了。也许是他想尽力表现一下自己吧,读得有点荒腔走板。可他似乎有点不服气,轻轻说了一句:“那你们说用什么语气读好啊?”话语虽然很轻,但在笔者听来却似平地惊雷,给问懵了。也曾多次朗读过这篇课文,但似乎从来没有留心过“用什么语气读好”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预案,我有点措手不及。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起了作用,心想:何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一下,或许会有不小的惊喜。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

1.要用自豪的语气读。读的时候,把“何人”读得长一些,曲折一些。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在它身上可以联想到君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洁身自好、清高正直、雅丽端庄等。周敦颐爱莲花,其实就是爱君子之德,而“同予者何人”,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里太少了,因此他为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到自豪。

对学生这种有理有据的分析,我深感欣慰。为了进一步证明周敦颐的君子之德,我补充了下面一则材料: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敦颐力与辩,逵不听,敦颐乃委手版,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了解了这则材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周敦颐不畏权贵、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

2.要用愤慨的语气读。可把“何人”读得短促一些,高一些。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宜乎众矣”,可见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周敦颐对此深感厌恶,所以发出了自己愤怒的慨叹。

对此,笔者也深表赞同。周敦颐的确是一个性情朴实、看淡钱财的人。他曾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虽然在各地为官,但俸禄微薄,即使这样,他还是把一部分的积蓄分给了故里宗亲。所以,他对当时这种社会风气的厌恶绝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自己真实人格的反映。

就这样,学生的一句嘀咕让笔者陷入了教学的尴尬,也为笔者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资源。幸运的是,笔者及时抓住了它,通过放手让学生讨论和适当点拨,把课堂不断推向深入。这一次上课的经历,也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注三:“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是“酒”字后面停一下吗?

曾听一位老师上《湖心亭看雪》,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他特意强调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句的停顿。他告诉学生应该在“酒”字后面停一下,并说“烧酒”就是“温酒”的意思。听了他的解释之后,我有点怀疑:“炉正沸”连在一起似乎不太合理,炉子怎么会沸腾呢?

观课回来之后,查阅了一些教辅资料,对于这句话的停顿确实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上文所提及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在“炉”字后面停一下。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大都语焉不详,似乎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两种观点,一时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后来,上《湖心亭看雪》时,干脆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

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还是上面两种观点。但其中两位学生的发言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学生一说:“我觉得应在‘酒字后面停一下,因为‘烧酒是‘温酒的意思,这在《词语手册》中就有,同时我觉得‘炉正沸也是讲得通的,文言文不是经常有省略吗?应是炉中的水正在沸腾。”学生二说:“我觉得应在‘炉字后面停一下,因为酒是在酒炉上温的呀,‘正沸前面应是省略了‘水字吧。”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忽然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古人饮酒方面的知识入手。

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知道了古人饮酒一般都有温酒的习惯,天寒地冻、白雪纷飞的冬天就更是如此了。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米酒已经温好,就等着朋友来喝了。《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节中就有“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这里的“酾热酒”说明这酒事先已经温过了。

古代文人雅士温酒的器具较多,其中有一种叫做“烫酒炉”的,这种炉子体积不大,可用炭作燃料,常采用浴水加温的方式来温酒。所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中的“酒炉”很可能就是这种身形小巧的烫酒炉,正采用浴水加温的方式温酒。而沸腾的应该是借以温酒的水了,因为根据常识,沸腾过的酒会变淡,就不好喝了。这样看来,停在“炉”字后面是有道理的。

至于停在“酒”字后面这一说,现在看来应该是不成立的。“烧酒”解释为“温酒”未免牵强。“烧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白酒”这一种解释。在线《新华字典》里有以下三种解释:①唐时酒名。②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③酿酒。在这些解释中“烧酒”也都没有“温酒”的意思。

当笔者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学生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应该是对笔者的肯定吧。文言文句子的停顿看起来好像是小事,但小处也不可马虎,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对一个句子甚至是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学生质疑辩难、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温酒陋室铭陋室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西元三千2119年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温酒
陋室有鱼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