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由与秩序角度看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

2017-07-03宋施贤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7期
关键词:自由秩序

宋施贤

摘要: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是表达自由在信息时代的扩展与延伸,这种自由必须限定在合理与合法的范围之内。从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来看,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必须处理好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权利层面的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与传播秩序之间的冲突,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秩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3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空前的自由和开放的精神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扩展到了电子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在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表达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尚未成熟,这种表达自由往往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进而影响健康的网络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如何处理好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和传播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人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1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身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们获得自由的途径,不是在意识中摆脱规律的限制,而是在于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服务,从而获得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和限制是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绝不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秩序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完善秩序的过程中追求自由。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同样要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要把自由限制在秩序的范围内,使自由成为有秩序的自由,使秩序成为自由的保障。

从根本上说,自由是秩序的目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都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多样的。人们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影响的结果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也可能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因此,人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考虑自己权利的行使对他人及他人的利益产生的影响。否则,就会由于侵害到他人的自由而受到抵制。因此,可以说,秩序是自由存在的前提。与此同时,秩序也是实现自由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人们對秩序的遵从好像使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损失,实际上秩序正是以这种限制自由的方式来保护自由,人只有通过对秩序的服从才能得到法律和道德的保障,才能抵御他人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所以说,自由是秩序的目的。

在发展进程中,秩序是自由的保障。人类从产生时起,就在不断地克服大自然的种种限制,追求自由。人类为了不受随着季节变化而使猎物减少的这种困扰的影响,学会了饲养,为了能够自由的选择居住的地点,学会了建造房屋,这些都是人类追求自由的表现。但问题是如何保障猎物能够平均分配,如何保障自己的房屋不被外族侵占呢?只有秩序,通过秩序的规范和强制的功能,才能使猎物不受个人私欲的影响而平均分配,使房屋能在本族人的保护下不被占领。阿克顿认为:“没有安全保障,自由就等于零”,“只有当人们学会遵守和服从某些法则之后,自由才开始真正出现。”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存在于社会中并与他人发生联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孤立的、不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而社会关系的存在,需要秩序的保障才能进行下去,一个混乱的社会是不会有多少社会关系可言的。所以说,秩序是自由的保障。

2互联网信息传播在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冲突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对互联网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系统正在我国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人们参政议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如果这种自由没有秩序的限制,又会对国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危害国家安全。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是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一种交往共同体,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中介的网络共同构成的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由于它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和等级的影响,平等地进入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国家对个人行为的控制被明显地冲淡,信息交流的快速和即时使得国家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审查,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上自由的发表自己对社会、国家以及所有事物的想法和感受,包括自己对政治制度的意见和不满。这些都有利于政治回归社会,回归公民,提高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的水平。

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但如果对这种自由不加限制,很容易造成恶意政治言论。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大,使得恶意政治言论一旦形成,会瞬间转变成为恶性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本来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群体性意见,这种群体性意见与政治言论相结合,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条新途径。而恶性网络舆论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表达自由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手段。这种恶性网络舆论一方面威胁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丑化我国的国家形象,影响对外发展。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确定,一些信息受众极易受到影响和煽动,成为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极大隐患。

3互联网信息传播在社会层面的协调与冲突

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的交往范围仅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地区,受到这种限制,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沟通和交流很少。但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是人们交往自由的扩大。但人们的这种交往如果没有秩序的规范,可能造成被少数人控制的虚假信息的泛滥,导致互联网上众多信息良莠不齐,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公共生活秩序。

一方面,网络社会自由有利于弥合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歧,形成对待社会矛盾的理性心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城乡差距问题,生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医疗保障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冲击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势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同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在社会各方面不断协调,整合多方意见,才能逐步解决。对此,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意见交流机制,形成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效的沟通渠道。而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正符合这种沟通的需要,这弥补了现有社会机制在现实中缺乏沟通平台的缺点,使社会各方通过相互交流和广泛沟通,形成对待社会矛盾的理性心态。

另一方面,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但同时这种信息可能是盲目的,容易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互联网信息传播者通过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上传播各种信息,以此发动信息受众以达到影响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虽然也存在负面影响,会给政府部门带来压力,但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導和规范,也能够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但恶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就是以在互联网上刻意制造社会矛盾为目的。在恶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互联网信息传播者为了各自利益,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大范围传播某一方面的负面消息,尤其是通过“网络推手”的复制和放大,直接制造和控制舆论,通常会造成难以控制的不安定局面。

4互联网信息传播在公民权利层面的协调与冲突

随着QQ、微信、淘宝、美团、视频、直播等一系列的应用工具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监管制度还没有真正完善,人们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极易被盗取,公民权利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侵害。

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在网络发展的初期,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就是为人们的表达自由和交流需求提供了空间,在一台连接了网络的电脑上,人们可以浏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工具与他人交流。随着网络应用工具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类似淘宝的一大批购物软件的出现可以说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历史性的变革,海量的购物信息通过网站的收集和整理,分门别类的出现在人们的电脑屏幕上,省去了检索的麻烦。近年来,又出现了智能手机,ipad,等新产品,热度不断的网游、手游、直播,也都在不断地冲出虚拟社会的围墙,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虽然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方便。网络犯罪又称计算机网络犯罪,是指互联网信息传播者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过非法入侵和运行其他网络主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各种犯罪活动的总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网络犯罪日益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和全球性,对人们的网络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的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信息传播主体直接在互联网上实施的犯罪,例如利用黑客手段直接进入人们个人的电脑系统,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另一种是传播者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的犯罪,例如网络走私、网络诈骗、网络邪教等。其传播范围广,破坏力惊人,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出现扩大了人们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必须是在秩序的范围内。必须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权利层面处理好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与传播秩序之间的冲突。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良好的网络秩序,才有利于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1.

[2]周琦.现时代背景下的自由与秩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1315.

[4]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8,(6).

[5]廖芳玲,顾金喜.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浙江学刊,2011,(1).

[6]周伟萌.自由与秩序: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法律价值冲突与协调[J].江汉论坛,2016,(11).

猜你喜欢

自由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