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
2017-07-03周宇
周宇
摘要: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对资金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势在必行,让利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优化资的源配置和资金的流向。从理论市场化的基本理论,中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措施方面对中国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03
1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利率市场化是利率水平及变动是以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基础自行调节的动态过程,不再受政府的管控。要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就是由政府转向市场,政府放权由市场来主宰,具体表现在管理控制的政策发生了转变,比如利率不再是政府直接决定、利率的浮动范围变成了市场实际主导。
1.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19世纪中后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加上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后,各国政府为缓解经济状况开始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对其进行学习研究发现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在国家经济状况不稳定,价格机制异常扭曲、市场的金融资源运作无效的环境下开始的。
之前我国在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单位没有权利自定利率,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现在经过了几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已经自行决定了实物系统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但资金配置效率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其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更深的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又因为经济的运行包含两大系统:货币和实物,两者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所以当实物价格的制定逐步实现市场化的引导时,货币系统也有必要实行市场化,利率的市场化成为当前经济市场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外国金融机构将市场开拓到中国,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新的资本、货币市场工具,但也使得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与他们博弈的过程中被动地去承受利率的市场化,若一直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利率实施政府管制,将会导致我们在新形势的激烈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
所以,放开对利率的管控是大势所趋,让市场来决定利率,提升金融市场体制,使金融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更好更有效。
1.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模式
总结国际上各个国家实行利率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2.1市场驱动型
顾名思义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市场力量,因为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改革,一般是金融机构为规避利率的管制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让管制不再起作用,来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这种模式是在市场上自下而上进行的改革,容易成功,特点是:达到很高的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创新,利率管控无效。
1.2.2政府激进型
恶化的经济状况迫切需要对利率进行改革,使其市场化,但同时又因为它的市场化程度没有达到预期,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自上而下的推进。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是时间,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很容易对经济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而带来许多问题,使得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反复或者失败,其特点是:市场化的程度不高,宏观经济的形势恶化,需要政府对利率进行改革。
1.2.3政府渐进型
是当经济的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经济形势状况也比较好,提前为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仍需从政府方面系统的来执行引导,在这种模式下是分阶段的自上而下渐进进行的且时在政府引导下的渐进过程,很审慎容易达到预期效果。特点是:经济形势发展比较稳定,而市场化的程度却不高,能给政府足够的时间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以市场作为基础地位的目标逐步被确定,而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市场化有着重大意义。从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所采取的种种举措来看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缓慢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完成“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另一个方面是建立短期内的基础利率和中长期的基准利率的体系。从这个过程中制度的转变来看,我国在利率方面的改革是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缓慢推动的基础下推行的,符合第三种模式的特点。
2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2.1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着一系列风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体系,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存款利率上调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盈利的机会变小。首先,面临的风险是价格竞争。自从利率的可浮动范围放开之后,各银行有能力进行自主定价,他们利用价格来相互竞争。在保持贷款利率水平的前提下,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都提高了存款的利率水平,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提高,使其存款量增长,资金的成本上升。其次,面临的风险是信贷。商业银行除了要提高资金的成本,同时还要保证其净利息的收入来源,接下来就很有可能会提升贷款的利率,从而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财务压力加重,而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去弥补因利率上升而带来的成本上升,就可能会选择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最后,面临支付危机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实行,监管部门相应的放宽了存贷比监管指标,提高存贷比对于商业银行有利,但是我们现在的风险控制制度并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随意提高,很容易损害债券人的利益,引发支付危机。
2.2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的现状是可贷资金较少,信用过度扩张,资金多流向一些过热产业,如以政府做后盾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等,如此一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实行了貸款利率放开政策后,这种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市场观念的转变也是急需继续解决的问题之一。对银行来说让利率下行或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不会太大,反观贷款利率上行可能会成为一种权宜之计,进一步实现利润增长的目的。因为银行的成本是存款,其收入来源是贷款利率。若利率市场化只在指收益单方面地喊口号,却没有在成本方面采取实际行动,银行可以左右贷款利率时,过度信用扩张就并不令人惊讶了。如此一来,银行自然会不顾后果地会提高融资成本,让高成本的资金流入高风险的资产,进而导致各种资产价格过高。
2.3风险管理技术具有滞后性
随着经济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安全越来越受重视,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制定了许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远不如经济的增长,管制虽然在缓慢的放松但并没有全部解除,而且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历程上缺少面对和处理风险的“实战”历练,没有经历过资本的自由流动、严重的经济衰退、市场利率不规则变动等重大的风险。机构这样滞后的风险管理技术,可能会触发市场的系统性的风险,制约着利率管制完全放开。
3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3.1完善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和存款的保险制度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也属于国家金融安全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它作为一种制度,实行本身就有不确定性,而我们在实行过程中还需要规避它可能带来的新风险,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比如差别费率在制定时不仅要对它进行风险等级的设定,还需要把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也考虑在内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使那些认为风险超过其承受能力的企业可以及时退出市场以避免造成损失。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为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提供保障。
3.2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微观基础上市场化程度的加强
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在改革的实施来分析,市场主体相较于市场价格而言更重要更关键。我国在市场利率化方面的实践要达到效果的推行,需要注意两点: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投融资利率的敏感性不能高估,对商业银行和它的主流客户对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可过分高估,要一步一步稳步推进。对于下一阶段的实践,要求中央银行做好统领,增强针对性、前瞻性还有统筹性,不过最重要的是对微观基础的改革,市场主体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因为若是市场的主体没有达到“经济人”特性的话,利率市场化也不能长久。除此之外,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行还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如缩减的内外利差缺口、平稳的经济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等,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
3.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全球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很迅猛,它有助于企业筹集资金、降低资本成本。附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品种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但依然有着不足,银行体系债券持有量占据过半还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没有成为融资主流渠道,银行体系中担负着过多的风险。为了规避此类风险,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扩大市场规模,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特别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二是分散风险,增加非银行主体的债券持有量,将债券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分散;三是构造多种产品,丰富债券种类,将基础产品与其衍生品进行多样化组合,提供更多选择。四是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完善,优化投资融资环境。
3.4重新建造我国基准利率的新体系
重建基准利率的新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源头央行开始调整,先将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从直接转向间接的法定基准利率,再将间接法定转向市场基准利率;二是逐步地提高上海利率的成交的可能性并加强在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对它的依托参考性;三是在一、二的基础上对基准利率的设计进行改革,让基准利率在反映当前市场的经济状况和利率价格的水平上更加的准确真实,同时努力降低或者彻底消除那些让市场价格发生扭曲而造成利益冲突的因素;四是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的市场,这个市场的体系系统、全面又科学。
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充分研究經济形势,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完善好体制和保障机制,才能可以使利率实现市场化,使得经济能够发展得更好更繁荣。
参考文献
[1]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11,(6).
[2]解淑青,李晓杰.中国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大学学报,2013,(3).
[3]吴富林.中国利率市场化达到什么程度[J].经济学家,2014,(4).
[4]戴国海.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11,(9).
[5]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6]郭彩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反应及面临的风险与化解[J].财经视线.
[7]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9).
[8]刘方,邱丰.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纵横,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