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迎战略机遇期
2017-07-03李立峰
李立峰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借助于这一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以及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庆。20年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开始推行“去工业化”,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至内地,转而大力发展服务业,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因此实现飞速发展,香港也成为了亚太区的贸易、航运和金融枢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的空心化渐渐导致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就业结构两极化、中层就业流失等问题的出现。现如今,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密不可分,制造业的匮乏导致很多高增值的服务失去了需求来源,在香港本地服务业开始向内地以及其他地区转移的情形下,香港本地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2017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的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受到世界瞩目。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它将完成两个轉型,一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二是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香港多年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全球名列前茅,法治精神和自由精神催生出不少著名的大学,但知名企业却很难从香港走出来,全球排名靠前的腾讯和华为等公司均是在深圳生根发芽,这与当年香港“去工业化”的进程不无关系。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将会为香港注入新活力,相较于香港来说,珠三角的地区资源充沛,劳动力成本低,在由单一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的过程中,未来香港将会享受到更多低成本的福利,有助于自身经济结构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
目前公认的三大湾区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区位经济优势明显,可媲美其他三大湾区。2010年到2016年,粤港澳湾区的11个城市GDP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5.42万亿元增长至9.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4万亿美元,仅次于纽约湾区(1.5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额全国占比12%,高于纽约湾区(8%)与旧金山湾区(4.3%);GDP增速达到7.9%。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基数较大,发展速度快,未来的潜力无限。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的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带分为: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湾区提供成熟的资本支持;澳门力图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对接葡语系国家。未来“9+2”城市群的融合程度将决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高度。
根据目前世界级湾区的建设思路,城市群具有明显的辐射扩散效果,一小时城市群内的通勤几乎成了标配。2009年开始,连接珠江口两岸的三项超级工程陆续动工。根据估算,一旦建成通车,环绕珠江口的主要城市,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均在1小时以内,进一步推动港澳和珠三角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素流动。这将成为粤港澳城市群形成的物理基础。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无论是内通还是外联,陆运还是水运,都占尽优势,未来的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北非、欧洲各国加深贸易往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进公共服务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最前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可以从三条投资主线布局: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最为受益的核心区:珠海市本地股。二是大基建类:如港口、物流、航运、高速公路;房地产(土地储备);水泥、玻璃、路桥施工、水利工程、园林工程。三是休闲旅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