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沟桥事变真相追溯

2017-07-03□萨

大江南北 2017年7期
关键词:守军卢沟桥北平

□萨 苏

卢沟桥事变真相追溯

□萨 苏

卢沟桥,作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纪念地,吸引着中日两国史学界和民间的目光。然而,更值得讨论的是卢沟桥枪声的战略意义。我们首先看一下,七七事变之前双方是怎样的态势,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

七七事变之前,北平这个城市看起来一片平和,给人以离战争还远的感觉,实际上已经战云密布。

1937年,中日双方对峙的前线已经达到北平-天津这一线了,在这之前,日军通过侵占东北,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进行的1932年对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进攻,引发长城抗战。尽管中央军、东北军和西北军都在长城一线和日军进行作战,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这条防线,并且把热河省丢掉了。

当时在北平地区中国军队力量比较薄弱,中国政治中心当时在南京而不是在北平,1935年开始控制北平的宋哲元被舆论认为既抗日又抗蒋,既亲日又亲蒋,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

自庚子事变之后,日军便在华北驻有一支部队,叫做华北驻屯军。卢沟桥事变前数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一直在拉拢宋哲元的军队,蒋介石也以重金来给宋哲元的西北军发军饷,并表现得关心备至。他们究竟想做什么呢?这是因为西安事件后,中国已经明确对日抵抗的方针,积极备战准备迎击日军入侵。华北没有中央军的部队,故此蒋介石希望宋哲元所部29军在北平替他挡一下日本人。日本人也想控制宋哲元为己所用,作为对付蒋介石的一个棋子。确切地说,日方希望在开战时战线尽量南推,中国希望将其尽量北推,围绕这个目的,双方都要拉拢和挤压华北最大的军阀宋哲元集团。而宋哲元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尽管和蒋介石矛盾重重,但基于民族大义,则日益向南方靠拢,为此,日军对29军最终动了杀机。

双方是怎么样布局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北平周围军事态势。

在1933年长城抗战之后,中国军队在北平以北各个军事要点均已丧失,日军成立的傀儡政权冀东自治政府,其治所竟然设在通州。

读者通常认为中日战斗在卢沟桥这座石桥周围展开,实际并非如此。双方真正反复争夺的,是与这座石桥平行的平汉线卢沟桥铁路桥,只要控制了它,便可以控制平汉线进入北平的咽喉。

很多没有到过北京的读者会认为卢沟桥在北京的北边,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军从北边来嘛。实际并非如此,卢沟桥在北平的南面。战前日军已经控制北平的北面也就是长城一线,并扶植冀东伪自治政府,控制北平的东面,接着又控制了丰台,通过1936年的丰台事变切断北平向西方向的道路,实际上通过日军的几步棋子可以看到,北平当时已经只剩下一条和外界相通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北平向南的平汉铁道。如果平汉路再被切断,宋哲元在北平便成为所谓的瓮中之鳖,周围所有补给线路,军事交通要道都被日军所控制,宋哲元即便有爱国之心也不得不任凭日本人摆布。作为爱国将领,也作为重视自己实力的地方军阀,宋哲元肯定不甘于这样。29军在北平和日军逐渐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华北驻屯军逐渐给宋哲元增加压力,希望把宋哲元从与南京联合的道路上逼到和日军联合的道路上来。

于是,卢沟桥和宛平城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七七事变的发生地点是宛平城,这里一直就是日本驻屯军试图控制的地方。宛平城前面是永定河,河上架有卢沟桥,和其并列的是一座铁路桥(如上图所示),如果占领宛平城控制住平汉线,北平南部出口就被切断了。这是当时日本控制华北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驻屯军经常在北平周围举行军事演习。1936年的冬天,日本人出动了4000人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的时候,日军有时会从宛平城的城门穿过,宛平城的守军在日军通过时非常不满,感到很屈辱——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日本军队居然大摇大摆通过,双方常发生对峙,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冲突。此前的张北事件、丰台事件,29军都采取忍让态度,国土被日军步步蚕食,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1936年11月下旬,傅作义所部在百灵庙一带击败日军支持的伪蒙军,让全国军民为之振奋,增强了抗战信心,因此29军也有心和日本人干一下,避免其得寸进尺。

1937年7月7日,这一天又是日军出动演习的时间,夜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日军点名少了一名士兵,叫志村菊次郎,日本人说士兵被宛平城的中国军队抓走了,面对日军的找茬,这次宛平城的守军态度非常坚决。因为29军上层与国民政府已达成共识,如果和日军发生冲突,要进行抵抗而不是放弃。20分钟之后,那名日本兵回到部队之中,29军认为这件事情已经解决了,而日方并不就此罢休,因为这样他们并未达到目的,于是在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率领下,日军在8日凌晨对宛平发动了进攻。

日方期刊是用三张地图向日本国内诠释整个事件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宣传特点。1937年第9期《画报跃进之日本》刊登的卢沟桥周围形势图,错误地扩大日军演习区域,将平汉线和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的固有阵地全部纳入日军演习范围,这样无疑是为此后占领控制平汉线制造舆论。刊载于同一期上的北平周边地图,中日两军对峙情况一目了然。29军37师、38师、骑兵师都部署在北平以南,但日军控制的丰台不但扼住了平津线,即津浦线的咽喉,也切割了中国军队37师与38师之间的联系。战前中国军队虽然在主场,却已经处于不利境地。作为日本的民间杂志,其对于中国腹地兵要地志的考察深度,足以令我国惊讶。在同一期上还有一张华北地区中国军队态势图。这又是一张夸大的态势图,按照其描述,中国军队在北平周围集中了多达60万军队,在北平天津的日军危如累卵,急需救援。这显然是为了策应日本国会向华北增兵的议案,推动战争升级。实际上,这些中国军队,包括了山西,河南,绥远等各地驻军,很多与北平方面并无关系。

此刻中国军队在军事方面并不占太大优势且中国军队内部还有着深刻的矛盾。

尽管国民政府当时已经判断出日本方面扩大事态的企图,通电部队北上支援,但作为前方负责人的宋哲元在和日军最后决裂前,还试图在局部地区解决争端、以争取更多备战时间。同时,29军高层部分人员因担心中央军借机夺其地盘,而作出了阻止中央军援军进入平津的决定。南线中央军被迫停于保定以南,西线中央军被迫停于张家口。等宋发现决战无法避免,敦促援军前来,一切都晚了。

日本军队当时真的是因为“士兵失踪”这个偶然的事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吗?现在我们掌握的材料表明,并非如此。

1943年,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中最高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亲笔写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情况,承认自己此前就已经制定了“卢沟桥奇袭计划”,并多次到当地勘察地形。所以,这根本就是日军一次预谋的事件。

至于那个“失踪的士兵”也基本搞清了是怎么回事儿。他是在军官授意下故意“走失”的,此人进入了中国守军沿永定河挖掘的战壕,与白衣庵守军祁国轩排有过接触,希望通过和中国军队的冲突引发此后的一系列行动。在听到日军集合号后返回,而此时,携带实弹的日军部队早已做好了乘机攻占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准备。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卢沟铁桥上下双方发生了战斗,还有一个地方发生战斗就是卢沟桥对面的龙王庙,有中国29军一部分守军驻守在那里。

宛平城守军是29军第37师110旅第219团的第3营。日军出动的是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一木清直大队长所率领一个大队,1000多人。在抗日战争当中,通常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1000多人可以打中国军队一个旅,一个联队可以对抗中国比较精锐一个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军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有能力对抗冯志安第37师,下面第三大队应该可以对抗何基沣所属110旅。但是战斗围绕龙王庙和宛平城打响,一连两天打的结果是日军竟然败退下去。即便后来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带队增援,也未能将宛平城守军如何。守宛平城的一个营,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为了避免对铁路桥的破坏,日军没有在这个方面投入重武器,试图通过轻武器把中国军赶跑,没想到中国部队那么顽强誓死抵抗。

其次,他们没有想到宛平城一个营有这么多中国兵。一个连100人,三个连组成一个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300人到500人。宛平城的金振中第三营有多少人呢,这个第三营有1200人,相当于正常情况四个营的兵力,这个营步兵连有四个,两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战斗结果是,日军不但丢失一度攻占的龙王庙,还丢失原来据守的铁路桥。

日军对铁路桥没有动用重武器,对宛平城却狂轰滥炸,这是日军从远距离拍摄到被炮弹摧毁的宛平城楼(刊载于1937年《画报跃进之日本》第9期)。

卢沟桥事变当天,日军未能攻占宛平。之后宋哲元和日军多次进行交涉,日军已经认识到和平解决会进一步使中国抗日热情高涨,将更难制服这个国家。因此条件永远谈不拢,战斗却越打越激烈起来。

这只是一个局部的战斗,宛平城的战斗虽然日军初战失利,但在北平作战之中,7月28日日军发动总攻,北平守军支撑不住,不得不弃城而走,日军攻占了北平。

卢沟桥,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符号。

(编辑 陶丽)

猜你喜欢

守军卢沟桥北平
聂守军:只为一粒好种子
聂守军:只为一粒好种子
遥想右北平(散文)
聂守军:东风来报稻花香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北平的零食小贩
守卫卢沟桥
徐守军
卢沟桥的狮子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