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2017-07-01巩正强
巩正强
摘 要:《诗经·秦风》战争诗不以交战双方的战斗场面为重点,也从不突出战场的残酷厮杀和格斗场面,而着重写道德的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诗经·秦风》战争诗的真正目的是极力渲染军威声势,极度叙写秦军将士同仇敌忾的从军热情。在战争诗中,秦人表现出来的尚武精神和重利思想,是《诗经》中其他战争诗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战争诗;尚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118
一般说来,战争诗是指那些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诗经·秦风》战争诗不以双方交战的战斗场面为重点,并且根本没有具体战争场面的描写,叙写中心和重点完全放在军威声势和气氛的渲染上。它不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也从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格斗场面,而着重写道德的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
“春秋以表,强并弱大兼小的战争频繁激烈,所以提倡‘非攻和‘救守的墨家学派更重视战备工作。”墨子看到了秦人在春秋之战争中的特点。
郑玄对《小戎》的理解是:“国人夸大其车甲之盛,有乐之意也。妇人闵其君子恩义之至也。作者叙内外之志,所以美君政教之功。”《小戎》通过写秦妇人对战车、战马、铠甲、装备的熟悉以及她们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与仰慕,从侧面反映了秦地妇女对战事的理解和支持,对征夫由衷的赞美。而《无衣》是一首秦人奔赴战场的战歌,它仅用重章复沓的三章文字,真切地反映了秦地人民反对西戎的参战热情,表现了秦人踊跃参军、慷慨从军和团结一致的战斗精神。诗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偕行”,字里行间流露出战士们极大的从军热情。全诗运用三个设问句,充分显示了战士们不讲代价、同甘共苦、团结奋战的豪迈气概,又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个极富战斗性的口号,突出反映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读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像这样的作品,只有将士骁勇的姿态、奋发向上的战斗精神和鼓动人心的战前准备,却看不到两军对垒的宏大场面,也见不到两军激烈的兵刃交锋、血流成河和死尸遍野,更没有震天的喊杀声、擂鼓声、兵刃的撞击声。
马瑞辰认为“秦诗多以武事相耀,失于黩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的兵法讲究“攻心为上”的战争策略,这也符合墨子主张的“非攻”和战前作积极的准备的思想。秦人面对的是专于马上快速作战的强悍的西部戎夷。秦人依仗强盛的军容、充分的准备,使戎夷望风披靡、不战自败。这种不滥用武力而立威服远的策略,如同舜“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和垂裳而治之功效。如果说《无衣》是秦军战斗的号角,那么《小戎》则是秦人炫耀军威的真实展现。全詩通过一位妇女对战争的态度,描绘了秦军精良的装备和为征讨西戎所作的充分的准备。《毛诗》序曰:“《小戎》,美襄公也。备其甲兵,以讨西戎。”秦师凭借这样强盛的装备,替周王室维持了西周故地的安定。诗中对马的毛色、大小、车位及配饰作了详细的描绘,“游环胁驱”“文茵畅毂”“驾我骐馵”“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伐驷孔群”等等,这样详细的描写秦军出征的壮观情景,展示了秦军的战斗力,也是极力赞美秦师战无不胜的威力和功绩。《小戎》中的那位妇女如此熟知秦军的装备,她虽想念征战中的“良人”,但却以骄傲的口吻表述强盛的秦军,即理解征夫为国事而战又支持御辱强国的战争。秦军这样的装备同时鼓舞了将士们勇于拼搏的战斗毅力,增强了战胜敌人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透露了秦军的战斗实力,以此来压制对方的战斗士气。
《秦风》中的两首战争诗给人最大的美感是它真实地表现了秦地人的尚武精神。脍炙人口的《无衣》所描写的是周王朝号召秦人反对西戎的战争情况,极度表现了秦人积极参军、团结友爱地为秦人争利的战斗精神。诗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从军热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三个设问句,是战士们不讲个人利益、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战斗精神,每章末句的“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个极富战斗性的口号,是秦人义无反顾、轻生忘死、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全诗展现了秦地军民乐于战斗,崇尚武力的风情。另一首《小戎》借一位妇女之口对秦军的战车、战马、铠甲、配饰及武备的熟知程度以及以她为代表的秦地劳动妇女对征夫的想念与赞美,从侧面反映了秦地妇女对战事的支持和对征夫的理解,体现了她们对武力的赞美。
秦地妇女盛赞其战车的坚固美观、战马的雄健奔放、战备的充分和精良,“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表现出对奋战在前线的征夫的关切与思念,突出表现了她们对英雄将士的崇拜与敬慕。
《诗经》中其他战争诗与《秦风》中的战争诗迥然不同,它们大多表达人民的厌战情绪,表现征夫行军的劳苦,唯独《秦风》中的战争诗表现出高昂雄壮的战斗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首先,秦人是以一个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其游牧传统起了一定的作用。游牧民族善于养马驯兽。秦之先非子“好马及畜”,拥有了利于作战的便捷坐具,他们又长于骑射,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勇猛的冲击力。如徐偃王作乱,造父为周王“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这样源于游牧民族根本的心理意识,秦人在长期征伐戎夷中形成崇尚武力的精神。
其次是秦人一贯奉行的重利思想促使秦人形成尚武的风气。秦人世世代代都是靠着自己争取天下的每一寸土地,这是秦人尚武的根本原因。秦人祖先大费“佐舜调训鸟兽”,非子为周养马,“马大蕃息”,因主马政被封于“秦”地,襄公替平王收取歧、丰之地。秦人在帮周王朝的同时,获取了重大的直接的利益。秦人长期以来,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平民、妇女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秦风》中的两首战争诗真正体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正是这样,秦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尚武善征战的精神,这是秦人统一全国的原始财富,也是《秦风》战争诗有别于《诗经》中其他战争诗的根本原因。
再次,爱国精神促使秦人尚武精神的形成。《秦风》中的两首战争诗所表现的秦人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仰慕的。秦人由一个小国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原诸侯及周王朝势力相当的大国,在战国末年,他们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其首领和人民都有一种为民族征战的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正像《无衣》中所写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等,正是秦人奋勇奔赴战场的气概和爱国精神的表现。《小戎》通过写妇女舍小家顾国家,支持鼓励征夫的情怀,表达的正是秦人上下团结一致的爱国精神,这才是秦人在征伐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2] 郭淑珍.秦军事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无谷,刘卓英.战争诗选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 责任编辑 李爱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