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训练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017-07-01王亚男

新课程·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文言文语言

王亚男

文言文主要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俗称“之乎者也”。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中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都有具体要求。而从日常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一种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文言文教学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和方向,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情操的重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纲,以教材為蓝本,以课堂为依托,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发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死板单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学生记、课后背”。对文言文的教学最普遍的讲法是串讲,“字字过关,句句落实”。这种教法的弊病是教师把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全讲,对已知知识的重复,特别是年龄大的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就是教会学生翻译并背会,于是经常就“字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反复让学生记忆,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未知知识一字不漏地讲解,学生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针对这一弊端,教师一般不要采用逐一讲解的方法,而是从读一本文言文原著入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人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更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典言。这都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自然非常重要。上第一节文言课,我拿来一本《聊斋志异》。学生大都看过而且很喜欢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先给学生大略介绍小说内容,又说看电视剧固然有意思,但阅读原著,味道更足。然后我用白话给学生讲了《狼三则》其一。故事引人入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讲完后,有的学生要求再讲一个。我说:“本故事中,屠户得到了一只死狼,还有一次他捉到了一只活狼,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捉到的吗?”学生轰然说:“想!”我就把印刷好的《狼三则》其三原文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十分钟后,我问学生:“明白了吗?”有的学生说明白了,但大多数学生说不明白。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聊斋志异》有几百篇故事,一篇比一篇有意思,你想看明白就要学好文言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阅读课文,鼓励相互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逐段朗读、讲解、点评,有错漏之处及时纠正,译不通处适当点拨。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他们经过一番自己的思索,再加上他们本身有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积累,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快。这样,学生学习兴趣足,学到的知识记得牢。

二、有的放矢地确立教学目标

既然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予以加深和提高,但要加到什么样的深度和高度才恰当呢?每篇课文都具备了字、词、句、篇等各方面的知识,应突出哪个环节呢?我认为应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实际,按教材上的思考和练习的重点来确定。例如《出师表》一文,从文言虚词、实词、句式到诸葛亮的文风以及当时的文化运动,这些知识,可讲点甚多。至于中心论题,是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有一定稳定的后方,使“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感恩图报,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起许多争议,但教师认真研究课文思考考题,针对初三学生实际水平,就会明确诸葛亮和刘氏父子的关系以及史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避免学生对他的民间化而不是历史化的误解。说到诸葛亮的文风,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绝非偶然之作,是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在政治、军事风云中的泣血丹心之作,之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跟作品的抒情色彩浓厚是密不可分的。我将此作为全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情”与“理”的关系,对于词汇讲解无需字字落实。教师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则脱离学生实际,定得太多则难以突破重点,特别是文言文教学,陷入字词句串讲会忽略文章的全貌和内在气势。

三、通过诵读训练,提高理解能力

如果说现代文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直接从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摄取,那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摄取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诵读足够数量的古代作品,形成一定量的语言积累,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提供保证。古人强调“读书破万卷”是很有见地的。当代中学生学习科目繁多,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单科独进。古人将诵读与理解分开,先让学生背诵几部书才“开讲”,今天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极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加强诵读指导,晓以规律,教以方法,力争事半功倍。文言文十分讲究气势和韵味,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去感悟。学生背诵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朗读和背诵又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目前,新课标加重了文言文的比例,教师更有必要指导学生诵读。背诵时,可以将较难背诵的段落每句的第一个字写在黑板上,以起提示作用。这样反复背诵,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还能达到长久记忆。任何一篇或一段值得诵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学生通过对名家名篇的反复诵读,感受到古人语言的精炼、论证的严密、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真挚,从而获得真切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要扩大阅读面就要配合课文编选一些文章选段由浅到深,由短到长,让学生标点、翻译。我们可以把平时学生的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来作为范本。此外,还应推荐一些文言普及读物让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得力于课外阅读。我们都知道“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文言文语言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