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2017-07-01张金红

新课程·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物候语文课素养

张金红

在日常的教学教研中,我看到了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有的精彩,有的却令人深思。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把什么教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一位教师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设计引起了我的思考,感觉教师对教学设计需用心雕琢,才能较好地把握文本,从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吃透文本,触摸到语文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读诗歌,融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

2.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快速抢答)

(1)文章前两段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这些“语言”和季节气候有关吗?如果有,它们是什么关系?

(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及说明顺序。(快速抢答)

3.释疑问难。(互问互答)

四、合作探究,落实目标

问题设置:

1.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找出具体的语段并分析讨论其作用。

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找出具体的语段并分析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语言特点,然后结合本文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汇报其讨论结果,并要求学生倾听记录,最后集体评议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的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六、师生总结课堂收获

七、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典雅

从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这些设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大自然语言本身的。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这节课是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知识课,而不是语文课。

在设计环节的第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这部分学生自学完全看得明白,还有必要再进行学生抢答吗?这算不算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呢?

再看第四部分“合作探究,落实目标”,关于本课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需要學生进行讨论吗?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这样的问题吗?集体讨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教学手段,有疑难、有争议而个人无法解决的,小组讨论才有其实际意义。小组合作学习会使课堂热闹,但我们的课堂要的是让学生思维活跃,而不是表面的繁华。

教师在“教学实录”后的“观点阐释”中说: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始终围绕课后习题展开进行,板书设计也遵循了这个原则。从这位教师的“教学自白”,即教学理念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没把这篇课文上成语文课。讲的是大自然语言的知识;进行的学习不是语文学习,而是自然知识的学习;看不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的素养,不是语文的素养,而是自然素养。如果语文课都这样上,学生还会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能给学生带来期待和成长吗?语文素养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康德曾说:“如果问题自身是荒唐的,并且要求作出不必要的回答,那么,除了使提出问题的人感到羞愧之外,它有时还有这样的害处,即诱使它的不谨慎的听众作出荒唐的回答,并造成可笑的景象,即一个人挤公羊的奶,另一个人把筛子放在下面去接。”这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应该怎样上才有语文味。

语文教学设计中“非语文”现象的出现,说明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对什么是语文的认识还十分模糊。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理念,注重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硬套。史地生政数理化,讲的是课本的内容,即“说什么”,唯有语文,讲的是课本的表达,即“怎么说”,只有搞清这一点,语文课才可能是语文课。

我的设计是:

1.学生自读文章三分钟,然后合上书,快速在笔记本上书写读到的重要信息。

2.学生书写的信息是凌乱、不完整的,请大家先看课后习题一和二的要求,再次读课文。

3.请同学补充完善第一次写得不完整的信息,这次的效果明显改善了。

4.请同学再次读书,寻找本篇说明文与上单元说明文在说明方法、语言以及说明顺序上的异同。

5.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6.请同学们就本文的重点段落进行自由诵读,并尝试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由主到次做一个小结。

7.质疑:本节课还有什么困惑,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知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合起来说,这两类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即听和读能力的加强,有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然。因此,培养的时候应兼顾双方,听、说、读、写不偏废,才能收到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着眼于形式”,这就是陈仲梁先生说的“走进语言”的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有了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师的功夫才能下到实处,也才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物候语文课素养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可怕的语文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文课里挣分忙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