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压力社会管理策略研究
2017-07-01唐瀛
唐瀛
摘 要:教师压力管理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管理与教育发展不同步,教育管理相对滞后、错位和缺位,使得教师职业压力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压力较大的群体,由此给班主任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为明显。解决好班主任的职业压力对缓解整个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压力管理;教育管理;班主任;压力;缓解
研究表明,班主任产生压力的原因是外部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和可控制的水平,结果使班主任感到缺乏信心和无助。通过各种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可以有效消除压力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管理策略,它是指来自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性的支持性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良环境的伤害。
一、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缓解班主任生活压力
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他们不仅面临着和普通教师同等的压力,还在各种考试的重压下关心学生的成绩好坏、心理成长等问题。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这也是缓解班主任生存压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師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质量。要缓解班主任压力,首先要保障他们作为教师的社会地位,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增强班主任的信心和快乐指数。
其次,提高班主任的工资待遇。班主任不仅是任课教师,肩负着同其他教师同等的教学压力。同时,他们还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班级建设的管理者,教育科研的研究者。他们和莘莘学子一起奋战在各大考试的战场上,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身心健康以及生活状态。身体健康受到工作强度的影响,心理也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抑郁沉重,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威胁。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工资待遇是合情合理之事。这样才能让班主任切实感受到自己与一般教师的差别和身上肩负的责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也由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感到一丝欣慰。
二、完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人性化的教师聘任制,舒缓班主任压力
教师聘任制是我国教师人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与师资管理制度,形成双向选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以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但是,在实施聘任制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建立起科学公平的教师聘任制,可以坚持短期聘任与长期聘任相结合的原则,使教师聘任制度更人性化;建立教师聘任制申述机构,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念等。教师聘任制要真正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还教师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对减轻教师压力尤其是班主任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建立对班主任的合理期望,减轻班主任的责任压力
威尔逊提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存在相当多的冲突和不安全感。”班主任作为对学生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教师职业人群所产生的角色冲突之多、心理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费鲁姆的期望理论,期望值过高时,就会对人产生一种过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事实证明,过高的社会期望不仅没有使班主任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反而使其有“不堪重负之感”。因此,建立对班主任的合理期望,增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社会各界要理性认识班主任的作用。无疑,班主任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的。他们并不能主宰学生的发展,而只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和社会等诸多教育因素共同交互影响的结果,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要班主任承担所有的责任是不合理的。
其次,政府和媒体应多一些对班主任的正面宣传。比如教育部在2009年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规定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就是最好的正面宣传。不少媒体对个别有违师德的教师事件大加渲染,而绝大多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心尽责、关爱学生的教师则相对宣传不多、肯定不够,这在造成教师不满、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挫伤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客观上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政府和媒体应“扭转方向”,以大力宣传教师的职业精神为主要导向,要大力宣传班主任的先进典型,更要从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出发,在全社会弘扬班主任精神、教师精神。
最后,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要多一些理解和支持。有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或偏颇,以单一取向,以考试成绩审视教育教学工作;当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或与教师发生冲突时,不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教师;当孩子早恋时,也将责任推卸给班主任。这些不仅让班主任伤心,同时还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希望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支持,他们不是圣人,会有犯错的时候,对他们不要太苛刻、要求太高。
四、减轻工作负荷,释放班主任的身心压力
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过重,不仅对班主任的身心健康有害,而且严重阻碍了其学习和身心发展。为此,政府和学校有责任采取措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释放班主任的身体压力。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以评聘教师职称为契机,严格班主任学术进修制度。规定班主任每隔几年必须接受而且有权利享有系统的、脱产的继续教育,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抓住当前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的机遇,减少班级学生人数,调整复读生和应届生的班级规模,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方便班主任进行班级教学管理。
最后,学校可采取“有组织的舍弃策略”,一般是指校长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教师负担,如免检资深教师的书面教案,设置“资源教师”岗位(“资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科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情报,为各年级、各学科考试准备试卷)等。班主任除了教学工作,还有班级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更为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减轻压力也是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因此,学校设置“资源教师”帮助班主任减轻工作负担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建立科學的评价机制,缓解班主任自我发展压力
怎样评价班主任以及评价的方式,对班主任有很大的心理影响。目前,我国终结性教师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与年终奖、福利待遇挂钩。因此,班主任担当得好坏,称职与否,都直接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有的学校还直接分配给年级中考或高考名额的任务,这严重不利于激发班主任的发展动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发展需要才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班主任还没有将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仅仅是将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项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那么,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焕发它内在的生命力。因此,改革现行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班主任评价机制,建立一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机制,是缓解班主任职业压力,推动其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
六、班主任压力管理的EAP模式建构设想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服务指的是一种帮助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困难的员工援助计划。本研究旨在以EAP服务为基准的条件下建立一种缓解班主任压力的EAP管理模式。
精神治疗医师、咨询辅导专业人员、心理学家等主要充当员工援助计划的咨询员,其对象主要是针对个体,以测评、咨询辅导、治疗服务为治疗方法。具体调节手段包括放松技巧、认知层面的应对策略、冥想、锻炼、时间管理方法等。2001年3月,联想客户服务部员工帮助计划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2003年10月和2004年8月分别举行了第一、第二届中国EAP年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劳动学会也将“员工援助和组织健康”学会作为其分会组织。2004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的EAP项目正式启动,标志EAP正式进入我国政府机构。2005年3月18日,江苏省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以教师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心理援助中心”,把EAP模式运用到教育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陈洁、吴增强等人对上海教师心理援助制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但这类研究、实践在教育领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更别提专门针对班主任的EAP模式管理研究。
班主任EAP服务内容包括考试压力管理、学生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及家庭与情感纠纷等问题的管理。每项服务内容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二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三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
建议针对班主任的EAP服务模式建构主要由学校自己承担。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满足学校自身员工进行心理咨询的需要。对于实在不能自主提供这种服务的可以委托校外机构提供这种服务。比如,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的教师心理援助服务机构,也可以是隶属于医院、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班主任可以在以上机构或协会的帮助下缓解自身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洁,吴增强.上海教师心理援助制度构想[J].上海教育科研,2008:24-26.
[2]桂祈蓉.教师心理援助机构的构建与运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9):16-18.
[3]李虹.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冯大鸣.“有组织的舍弃”:教师减负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3(6):31.
[5]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5.
[6][美]维克托·费鲁姆.工作与激励[M].吉林出版社,1964.
[7]朱瑜,王雁飞,蓝海林.我国EAP实施现状与发展方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7(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