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具使用的有效性研究
2017-07-01王顺谋安媛媛
王顺谋+安媛媛
摘 要 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除了帮助教学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操作,发展探究与合作能力。通过对课题研究的阐述,论述学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学具的策略,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18-03
1 前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2 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的需要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只有将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数学的本质,通过自主操作,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在知识获取中,架起一座形象与抽象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尽快掌握。而学具的运用可以架起这样一座桥梁。
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学具操作活动虽然非常重视,但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追求热闹、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很多教师在利用学具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以教师演示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有的虽然让学生自主操作,但存在“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学生的操作活动难以控制,致使操作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用效率低下。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小学数学学具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运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改变目前的无效性使用状况,提高应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3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具。所谓学具,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所设计的传递一定教育信息的教学工具,是一种物质化的学习辅助材料。对于小学数学来讲,学具也是一种教具。
2)学具操作。学具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动手动脑,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积极体验,促进探究。
3)验证性操作。验证性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出结论后再让学生通过操作进行验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4)探究性操作。探索性操作是围绕某一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操作发现问题,目的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创造性操作。创造性操作是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从中发现规律,目的是促进学生充分进行想象,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力。
4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增强。这说明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这种观点指出了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即课堂教学不能依靠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而学具具有可操作性特点,为学生的积极探究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探究主动建构的。对于学具而言,学生可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对新知识的获取。
新课标理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明确指出,学数学不能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而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5 研究的对象、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对象:本校三、四年级学生。
2)研究的目标: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学具的方法;探索学具的使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3)研究的内容:①优化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使学具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②探索课堂教学利用学具吸引学生兴趣的策略;③教师在学具教学中的作用。
6 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即在课题研究之初,了解课堂教学使用学具的现状以及师生对学具的理解情况,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图书馆和网上搜集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关注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随时补充和借鉴到课题研究中。
3)观察法,即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4)行动研究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检验、边完善,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探索总结出有效利用学具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即针对教师的某一课例,或学生的某一发展时期进行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7 研究的主要内容
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学具,养成有效使用学具的習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学具的合理选用 学具的使用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随意的活动。因此,在使用时,首要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恰当合理地选用学具。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小木棒、小红花 、积木等为学具,既照顾了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能做到操作安全;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以长方形纸条为学具,通过折叠、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从身边的材料中选用学具,如粉笔盒、铅笔盒、药盒、玻璃杯、教室门窗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计算不同物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
以上这些物品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需要计算5个面,有的需要计算6个面,还有的需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体验到使用学具的好处,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具使用时机的准确把握 学具虽然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事事利用学具,也不能时时利用学具。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正确把握知识与其结合的作用点,才能使学具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学具。
1)在进行一些概念教学时应用。例如: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使用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加深理解;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利用图形进行对照,有利于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
2)在教学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则、定义时应用。如“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利用学具进行推导,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进行一些应用题的教学时运用。如“相遇问题”的教学,利用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发展变化规律。
4)在区别某些易混的概念时应用。如教学“整除与除尽”时,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明白其间的异同。
5)在理解某些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时应用。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利用学具操作,有利于突破难点。
学具操作方法的指导 学具操作不仅需要动手,而且需要动脑。只有手脑并用,才能真正转化为探究。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操作活动往往停留于表面的直观有趣,而少于深入的思考探究。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操作时多加思考,同时伴以语言的表达。
1)要求学生把操作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产生的想法同伙伴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向教师请教,倾听大家的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减少操作活动中的无效现象,少走弯路,为以后的活动积累材料。
2)在操作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形象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概括,以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教师在学具应用中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正确的指导,才能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使学具教学更为有效。
1)操作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操作目标,让学生明白目的是什么,观察什么现象,操作有什么要求,并提示操作方法。如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提出操作要求:先取任意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折一次,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再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形状;最后根据拼成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操作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注意操作秩序和遵守操作纪律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指导那些学困生。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可指导学困生先怎么摆、再怎么摆、后怎么摆等;对于那些优等生,要以鼓励为主,启发他们思考和分析。
8 结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精神,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初步总结出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办法,并在全校推广应用,既提高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的热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精神。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具操作当成一种有效教学的形式,学生把学具操作当成一种进行探究学习的形式。下一步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