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2017-07-01王金朝
王金朝
摘 要:英国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将通识教育理念渗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導师辅导、可迁移技能培养、联合专业设置、自主学习等,有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拟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出发,分析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形式,探讨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经验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旨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主要是指借用高等教育中“General Education”(普通教育)的基本概念,对高等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或相对专业知识之外的教育的通称,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具有高度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英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对其具体实践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影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
古希腊自由教育是现代化大学通识教育的来源,将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表现出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但有关其基本内涵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即狭义范围所指的专门通识教育与广义范围所指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观。专业教育则是指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领域业务所需知识与技能提供准备的高等教育形式[1]。
我国多数大学教育惯于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开进行,认为两者是相互对立、互不干扰的。但综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不难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尽管性质不同,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或者割裂存在的,而是具有深刻的联系。从某种层面去理解,专业教育就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识教育则是构成专业教育的必要部分。所以,大学教育必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整合发展,不但要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深化与拓展用以支撑大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知识教育。既要让大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与生存的技能,又要让大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2]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观念,能够有效打破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割裂状态,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解决目前我国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最大程度发挥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二、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形式
(一)联合专业设置
设置“Joint Courses”(联合专业)是英国大学的重要特色,联合专业的设置主要包括双科专业、主辅修专业以及三科专业这三种形式,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共设有49个专业,其中联合专业共占25个(三科专业有4个、双科专业有21个),单科专业有24个,通常情况下双科专业采用3—4年的学制模式,并授予相对应的学士学位。英国大学设置的双科专业通常包括古典文学与现代语言、英语与现代语言、现代史与经济学、古代史与现代史、物理学与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等等,且构成双科专业的学科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每个学科的课程时间比重也比较均衡。另外,为避免大学生修习不相关课程过多,英国大学还专门设置了主辅专业,以此确保大学生知识的融通。例如,苏塞克斯大学的管理学,通常会与其他学科搭配进行,以此构建主辅修专业,且辅修专业的课程比重会达到25%。通过设置联合专业,英国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综合的、宽广的知识基础,打破了专业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建构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迁移技能培养
英国大学并没有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盲目模仿,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通识教育理念与精神融入到了专业教育之中,并采用迁移与融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通识教育思想进行传播。其中,迁移技能培养是英国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视的环节,迁移主要是指已经获取的知识、情感与动作技能等对新学习的深刻影响。最具特色的当属剑桥大学对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剑桥大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通过可迁移技能培养对通识教育精神进行渗透,即把课堂教学、项目研究、课后学习以及课余活动中所获得的相关技能,应用到其他情景之中。剑桥大学最为注重的两种迁移技能:一是在本科院校中最为关注的发展技能,即智力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组织技能与交流技能等;二是不能广泛应用但却极其重要的技能,即研究技能、计算机技能、数据技能与外语技能等。这两大类可迁移技能,只有通过灵活的迁移,才更有可能实现通识教育内涵的有效渗透与体现[3]。
(三)学科群设置
英国大学为避免高等教育过早出现专业化现象,便在教学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此强化大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比如,苏塞克斯大学没有像城市大学那样设置学部,也没有像牛津大学那样设置系,而是别具一格的设置了“the schools of studies structure”(学科群),即一种新型的跨学科机构,其中每一学科群都由密切相关的课程所组成。[5]到目前为止,苏塞克斯大学设置有亚非研究、英美研究、文化和社区研究、生物科学、数学与物理科学、社会学、化学与分子科学等9个学科群。
三、英国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经验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一)构建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相融合的跨学科课程模式
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模式却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包括城市大学、古典大学以及新大学在内的所有英国大学,其专业设置都极其宽广,并开设有大量的“Joint Courses”(联合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模式,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对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能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从某种程度去讲,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核心课程,英国大学通常按照自身的通识教育思想,将核心课程组织为一组或者多组,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或者限定性选修课程。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高等院校加以学习与借鉴,以此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深化其专业素养与能力,以及应用多领域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的技能。
(二)科学安排通识教育與专业教育的课时时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专业教育课时过多,这与英国大学高度重视教学辅导和学生自主时间相结合的课时安排相比,我国高校的教学辅导课时占用时间过长,可供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太少。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难以得到切实的贯彻与落实,对拓展我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等具有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安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通识教育课时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比重,是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提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所采用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比较落后,依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高等教育调整时期所沿用下来的传统结构形式。这种以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为主的课程设置结构,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分支的个体性轻不同学科的综合性、重专业知识轻人文学科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结构的束缚,逐步增加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的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的均衡性、整体性以及综合性。同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专业设置范围的拓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知识面,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对专业分类进行适当减少,拓宽专业的基础范围,增加专业的涵盖面,及时设置新兴学科,努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4]。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一个共识,即高等教育主要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教育。这种思想认知主是以学科和专业的视角为出发点,如果按照此观念对高等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则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这种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从横向视角去分析,整体知识处于割裂的状态,缺乏广范围的宽度,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统一的世界观与知识观;另一方面是从纵向视角去分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分强调,导致高等教育缺乏应有的深度,不利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构成以及对正义的追求。所以,英国大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苏雁.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J].学园(教育科研),2010(24)
[2]杨春梅 .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 [J].教育探索 ,2011(02)
[3]梁豪,张绍翼. 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对“自我”的探求——晚期希腊人论初探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5)
[4]陈莹.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提法之商榷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