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探讨
2017-07-01王维中
王维中
【摘 要】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做教学的第一任务。教师的任务在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求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关 键 词】 主动参与学习;方法探讨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做教学的第一任务。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积极参与观察、讨论验证,以求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落实课标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鉴于这一思考,以下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问题,让学生有感而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新的问题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它是学生创造力的标志。教学中将问题寓于情境之中,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办法。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兴趣感,从而体验到数学同生活同在。课伊始,情趣生。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的时候,我采用了故事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现在我们来看看喜羊羊又是怎样戏弄灰太狼的。(两位学生舞台前用动作和表情扮演)喜羊羊:我给你14块肉饼,平均分2天吃完,怎么样?灰太狼:太少了!喜羊羊:那我就给你140块肉饼,平均分20天吃完。灰太狼:太好了!太好了!这回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惟妙惟肖的扮演,让他们觉得数学中总有奥妙所在。这时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如下问题:“灰太狼说的对吗”?“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来戏弄灰太狼的”?此时学生的情绪兴奋,学习热情已被点燃。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巧妙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其次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新旧知识间会在学生认知过程中造成若干个矛盾冲突,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点化解成若干个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以使学生获得对新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样学生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带动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敢于发问,多提见解,学生思维的活动才能被唤醒、激活。
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知识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数”与“形”的认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要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道到知道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作用,积极创设条件,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若只给学生提供一类学具,即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这时学生的参与则是被动的,不知所以然。若提供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三角形,学生则有了主动参与的空间。若增加第三类学具——一把剪刀和一个三角形,就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样在开放的学习条件下,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发现用拼、折、剪三种方法都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各组之间通过质疑、争辩、补充,知识得以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强化,思维在碰撞中提升。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做到少“讲”多“点拨”;少“给”多“引”;少“扶”多“放”。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向同学、老师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思维过程。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操作观察、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手段,初步感受知识,逐步归纳,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三、思路,让学生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数学问题具有探索性,信息呈现形式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多元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名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表现尤其强烈。”当你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时,学生就会还你一个惊喜!“给孩子一个跳板,让他跳一下就能摘到最鲜美的果子”,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的机会,思维才能更加出彩。各组之间通过质疑、补充、争辩的过程知识得以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强化,思维得以碰撞提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升华”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把圆形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关系,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小组还想到了把圆形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求出一个三角形面积乘所分的份数,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小组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些不同方法的推导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也使他们获得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可见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可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表现的时机,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对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已经实现了知识上的创新。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智力因素,这一切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使在相同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感悟的东西也是有多角度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创新精神在多元化的探索中生根、发芽、从而开花结果。
四、结论,让学生提炼归纳
结论语、定理、法则等是全课知识的精华,课堂上经常训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举例的方法来主动验证结论的正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主动探求所获取的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加以积极引导,从而提炼、升华为抽象的、有规律的理性认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總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切实落实课标理念,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洪枝.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 新课程(小学),2017(4).
[2] 余兵.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渗透思维能力的培训[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