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的几点策略
2017-07-01郑新平
郑新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与目标、内容紧密关联。“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建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建模活动呢?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创设各种有趣的情景,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策略一:精心设计,建立模型
數学模型都具有现实的生活背景,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所以数学建模活动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甄选切适的、典型的、鲜活有趣的素材作为基本内容,并有机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将待建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逻辑雏形,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激活并提取出来,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揭示、影射和鉴证数学本质。
策略二:丰富表象,建立模型
数学模型关注的对象是许多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多侧面、多维度、多方位地感知这类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建构提供可能。
在学习“搭配”问题时,教师带来了这样一张菜谱——荤菜:肉丸子、红烧牛肉;素菜:白菜、菠菜、豆芽。要求一份盒饭配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面对问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有的利用学具摆,有的在画图,教师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案后,开始组织交流。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空进行问题研究和表达,对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交流、评价,随着学生的生成动态介入,在最初形成的“一荤对三素”基础上拓宽,经过学生自我认知的导出、梳理、再建构,形成表象,进而建立起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
策略三:联系实际,建立模型
建模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并让别人体会其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经验。
建模的教学,不像具体知识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进行专门教学,而是要融入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
总之,模型思想的渗透是多方位的,模型的思想感悟应蕴涵于概念、命题、公式、法则的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回顾与整理知识,使零散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实现重组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