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研究

2017-07-0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涪陵墓志铭君子

刘 东

(涪陵区博物馆,重庆 408000)

《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研究

刘 东

(涪陵区博物馆,重庆 408000)

1997年,涪陵区文物管理所在涪陵蔺市抢救清理宋墓1座,出土墓志1方。这里结合地方志及相关史料,对《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墓志铭对涪陵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冉隐君;墓志铭;研究

墓志铭对研究特定时代的社会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故学界关注甚多①如马强《从出土墓志看唐代西南地区汉夷冲突及其消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6期);曾超《黔江墓志所见移民姓族录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 、《黔江移民姓族孙氏略考》(《三峡大学学报》,2012年3期)等。。涪陵蔺市宋墓出土的《宋故冉隐君墓志铭》对研究宋代社会,特别是涪陵地域的历史、文化亦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对《宋故冉隐君墓志铭》尚无深入的研究,故这里对之略加探索。

一、《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的出土

1997年夏,涪陵区文物管理所在蔺市抢救清理宋墓1座。该墓为同坟异穴合葬墓,由左右墓室构成,中间由1道石墙隔开。石墙上雕刻有镂空窗格,墓壁四周有浮雕画像,后壁有神龛,墓顶有澡井。墓门2扇,由高约1.70cm的石材制成。门上浮雕刻有精美的门神和镇墓兽。在随葬品中仅剩石狮和力士镇墓兽。由于该墓早年曾被盗毁,故只出土了2件石器及1方墓志。部分文化实物见图。

狮、力士镇墓兽台基

墓门轴及墓门

墓葬雕刻

墓顶石澡井

镂空石窗格

在墓葬中,出土有墓志铭碑1方。碑刻顶端篆书题额为“宋故冉隐君墓志铭”8个大字,因称《宋故冉隐君墓志铭》。见下图。

宋故冉隐君墓志铭

碑刻为墓志铭文,正书。碑刻上部保存完好,中间则因磨损较多,文字有漏缺。为便于分析,现将墓志正文部分抄录于此。

里人冉熙志,自弱冠刻意于学,刳心于文,生产自用,淡然不婴于怀。予取其志,与交久矣。一日,走书以隐君形状,来请□□。兄弟不天,今且孤,卜葬有日,其可无词?以贲不朽。请吾写铭。予□挚友也。隐君俯乎好礼,肃之义穷,尝闻之其和而无误,温而多爱□于厚者□□□,人之口赒。然接物笃于敬诸欤?人之闲乐族者,于谨序而铭。

君先世居梁山,曾祖□□□□□□,晦跻不仕。君讳□,字纯道,尝侍其与人公朝,任江津。薄田,家邑中□,徙于涪之蔺市,妻牟氏,五子:长、少亡;次□,前一年亡;次□□□□□皆学□□。二女:长适牟庆先,次适房宗闵。君淳熙十一年正月十一日辛丑卒,□年七十二。是岁癸酉葬于蔺市南山之址。

君一意为善,以义交州子,乡间有称焉。杖履林泉,徜徉终日。或十数年,足迹不履市门。至焚香盥手,诵浮图书,则一日不释卷也。颇有适悟,间祭其□戒诸子,谓人能于一劫,其慈心则几矣。卒前之五日,论家□曰:庚子、辛丑当为斋沐。且吾其逝矣。于是端念不移,至期而卒。鸣□,异哉!是可以书铭曰:其义振振,其性□□,足于巧,惟有余于真□,蔷□此身,欲贲其子孙,相千万年,有考思铭。

南阳邓仲午撰

进士尹好问书

从政郎新黔州州学教授尹莘篆额

二、《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的主要内容

墓志铭乃墓主生前事迹的简单总括。据《宋故冉隐君墓志铭》记载,冉隐君的相关事迹如下。

姓名:冉隐君,姓冉,名囗,字纯道。南宋涪州蔺市人。墓志铭云:“杖履林泉,徜徉终日。或十数年,足迹不履市门。”故有“隐君”之称,意即“隐而不仕之君子”,反映出古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况。

生卒:墓志铭云:“君淳熙十一年正月十一日辛丑卒,□年七十二。是岁癸酉葬于蔺市南山之址。”冉隐君卒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西历1184年,享年72岁,据此逆推,当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家庭关系:冉与人,冉隐君之父,曾在江津任官,有薄田。冉牟氏,冉隐君之妻。生育有五子二女。长子,夭亡;次子,亡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三、四、五子在冉隐君过世时皆健在,力学。长女下嫁牟庆先,次女下嫁房宗闵。

迁徙:据墓志铭,冉氏凡3次徙居。先世居于梁山(今重庆梁平),至其父时在江津(今重庆江津)任官,有薄田,遂家于此。后因家道中落,“徙于涪之蔺市”,即今涪陵区蔺市镇。

事迹:据墓志铭,冉隐君最为出色的事迹有三。其一是以义交友。在墓志铭中,多次提到冉隐君的“义交”,如“隐君俯乎好礼,肃之义穷,尝闻之其和而无误,温而多爱□于厚者□□□,人之口赒。然接物笃于敬诸欤?人之闲乐族者”“君一意为善,以义交州子,乡间有称焉。”“其义振振,其性□□。”其二是隐居东皋。冉隐君之所以名为隐君,就在于他“杖履林泉,徜徉终日。或十数年,足迹不履市门。”其三是信佛有得。墓志铭云:“至焚香盥手,诵浮图书,则一日不释卷也。颇有适悟,间祭其□戒诸子,谓人能于一劫,其慈心则几矣。卒前之五日,论家□曰庚子、辛丑当为斋沐。且吾其逝矣。于是端念不移,至期而卒。”

三、余论

借助这方墓志铭,还有诸多值得深入考察或探讨的问题。

第一,因何而隐?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追求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据冉隐君墓志铭,冉隐君生长在官宦家庭,其父曾为官江津;冉隐君“以义交州子,乡间有称。”“州子”即州之士大夫,“相间有称”即在乡闾获得好评或赞誉。按理,冉隐君应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可是他却唯独选择了“独善其身”的“终老林泉”之路,以至于流连山水,志在山林,以大自然为伴,“或十数年,足迹不履市门。”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选择了隐居之路呢?也许是其家庭的变故,也许是他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也许他本来进入了仕途,但仕途不顺,等等,墓志铭并未言明其具体原因。不过,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看,他生活在宋金急剧冲突的时代。试看:1112年,冉隐君出生;1115年女真崛起建立金朝;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1126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1140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也许正是这种战乱纷飞的实况,促使他选择了隐居全生之路。

第二,隐君好义与蔺市“君子”镇。在古代,涪州蔺市曾经以民风淳朴著称。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州牧以蔺市镇民逾年无讼事,旌以“君子乡”3字,蔺市因获“君子镇”的美名。按: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善政良俗当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或谓渊源有自。蔺市“君子乡”“君子镇”的得名虽然其得名、定名是在清乾隆年间,但其良风美俗的形成肯定在此之前。据墓志铭所载,冉隐君虽然生活在“君子乡”“君子镇”得名之前的宋代,但他“俯乎好礼,肃之义穷” “以义交州子,乡间有称”“其义振振,其性□□”正好可以诠释“君子乡”“君子镇”的含义,或许这正是蔺市“君子镇”的渊源亦未可知。因为它反映了蔺市这个古镇不求奢华、不求虚名、朴实无华、诚以待人,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

第三,隐君事佛与兰溪道隆。道隆(1213-1278年),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日本临济宗大觉派之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使者。俗姓冉,字莒章,号兰溪,南宋涪州涪江(今重庆涪陵)人。关于道隆的籍贯,或作西蜀人,或作绵州涪江(今四川绵阳)人。13岁出家成都大慈寺,后赴浙江学禅法,师从无准师范、痴绝道冲、北磵居简等。在礼谒阳山之无明慧性祥师得悟禅道后寄寓天童山。1246年(宋理宗淳熙六年、日本宽元四年)道隆与绍仁、义翁搭乘日本商船东渡日本传法,一同抵达九州太宰府。先后住居筑前(今日本福冈)圆觉寺、京都泉涌寺、镰仓建长寺、镰仓禅兴寺等。因受政敌流言之累,先后两次流放甲斐国(今日本山梨)。1278年(日本弘安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病殁,享年66岁。死后龟山上皇赐谥号大觉禅师。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道隆对日本佛学、文化等影响极大,其事迹被载入《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日本名僧传》《佛学大辞典》《涪陵市志》《涪陵辞典》等。将冉隐君与兰溪道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的问题。第一,两人均姓冉。第二,两人均系涪陵人。冉隐君是涪陵蔺市人,道隆的籍贯虽有争论,但日本佛学界已经认定涪陵就是道隆的故里,其具体的地点是涪陵马武镇午马;而蔺市与午马相邻。第三,两人生活时代大体相同。冉隐君生于1112年,卒于1184年;道隆生于1213年,卒于1278年。第四,两人均笃信佛道。冉隐君是“焚香盥手,诵浮图书,则一日不释卷也。颇有适悟。”道隆则更是得道高僧。第五,两人卒时情形相似。道隆是临终示寂,冉隐君是临终“戒诸子,谓人能于一劫,其慈心则几矣。卒前之五日,论家□曰庚子、辛丑当为斋沐。且吾其逝矣。于是端念不移,至期而卒。”据此,冉隐君、道隆是否出自涪陵同一冉氏家族?这个冉氏家族是否有佛学研究之传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

第四“走书”之请。“走书”乃“去信或来信”之意。如宋叶适《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铭》云:“朱公元晦既谪,士讳其学,公执弟子礼不变,未殁数月,犹走书问疑义云。”明高启《送刘侯序》称:“其同列走书来征文,以道其美。”清钮琇《觚賸·石经》云:“走书频阳,询李子德内翰。”据墓志铭介绍,《宋故冉隐君墓志铭》亦是“走书”请托的产物。

《宋故冉隐君墓志铭》的作者是南阳邓仲午撰文、进士尹好问书丹、从政郎新黔州州学教授尹莘篆额,其请托者是冉熙志。那么,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他们又为什么要为冉隐君作墓志铭呢?

关于冉隐君与冉熙志的关系,墓志铭有“兄弟不天”一语,在中国古代,“兄弟”一词是一个选择性词语,即可指兄,也可指弟,因此,无法判定谁为兄?谁是弟?不过,按照常理情况,冉熙志有可能为弟。由于墓志铭未载冉隐君其父的详细的家庭关系,所以无法判定冉熙志是胞弟、堂弟,还是族弟?在墓志铭中有“里人冉熙志”一语,按《尔雅》云:“里,邑也。”因之,“里人”乃街坊邻居之意。据此,冉熙志与冉隐君应当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否则应当采用更为明确的“五服”术语。准确地说,冉熙志与冉隐君只不过是同姓或许同族而已。

墓志的直接作者是南阳邓仲午撰文、进士尹好问书丹、从政郎新黔州州学教授尹莘,且是受“里人冉熙志”“走书”之请托而作。冉熙志能够请动3位大人物,足见他与3位大人物之间关系不凡。或许他们有较深的交往。因为属于“同类”,都是知识分子。据墓志铭,冉熙志是“自弱冠刻意于学,刳心于文,生产自用,淡然不婴于怀。”而尹好问则有“进士”的身份,尹莘更是走上了“仕途”,担任黔州州学教授,乃为“士师”。邓仲午在墓志铭中虽未直接表明身份,但墓志铭长文本身就为他所作,其当为士子无疑。

墓志铭一般为逝者生前好友或者亲属所立。如果进一步追问,冉熙志与冉隐君有同族同里之谊,且他“取其志,与交久矣。”在情理上,冉熙志为之作墓志铭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问题的关键则是冉熙志并没有直接为冉隐君作墓志铭,而是请名声、地位均比其高的3位大人物为其作铭。在中国古代,作为进士,尹好问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无疑。尹莘是“从政郎新黔州州学教授”,按照南宋的官制,从政郎是文官三十七阶倒数第三阶,颇有地位。同时,州学教授除传道授业、管理州县官学外,还主持并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有的还直接参与地方政务,既是老师,也是政务官[1]。如《异闻总录》云:“陈伯修为宣城守,临政之暇,多在颐白堂讲《易》,宾客拉听者常十数。”如此,这3位大人物何以他们能够欣然接受冉熙志“走书”请托为冉隐君作铭呢?古人讲究同声相求、同声相激,故在南宋时代,文人墨客并不是清高,而是只与自己的同类打交道。从前面冉隐君的事迹来看,应当正是冉隐君“一意为善,以义交州子,乡间有称焉”的“君子义交”得到了这3位大人物的高度认可,以致他们虽然与冉隐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欣然接受冉熙志的“走书”请托。

通常而言,墓志铭主要是载墓主的生平事迹,可是该墓志铭因是“走书”请托的产物,故在该墓志铭中出现了一些违反常规的描述,其一是记载了冉熙志的事迹;其二是简要交代了冉熙志与冉隐君的交往;其三是叙述了冉熙志“走书”作冉隐君墓志铭的缘由。

借助该墓志铭,我们还可以深究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北宋时期,涪陵还是“蛮荒”之地,故有宋室宗王流贬的“涪陵之祸”,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程颐谪居涪陵,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黄庭坚涪州编管黔州安置。那么,一个身居蛮荒之地的士子冉熙志何以能够“走书”请动上述3位大人物?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涪州知州范仲武扩建钩深堂为北岩书院,崇祀圣哲,培育英才。或许这正是程颐点易、仲武兴学而惠泽涪州人民的产物。

总之,《宋故冉隐君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周永健.南宋闲官制度述略[J].中州学刊,1983(6).

[2]李永明.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3]郑懿德.中国古人的名和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1).

[4]史江.宋代会社研究[D].四川大学,2002.

[责任编辑:丹 兴]

K877.45

A

1674-3652(2017)03-0066-06

2017-03-15

刘东,男,涪陵人。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涪陵墓志铭君子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君子无所争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