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真菌性叶斑病研究进展
2017-07-01覃茜於艳萍黄歆怡陆祖正谢振兴罗
覃茜+於艳萍+黄歆怡+陆祖正+谢振兴+罗清
摘 要:为更好了解和防控兰花叶斑病,文章对引起兰花叶斑病的6种病原菌在兰花上的病害症状及其寄主分布情况、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兰花叶斑病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兰花 真菌 叶斑病 研究进展
兰花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兰花是高洁典雅的的象征,它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高海拔地区,现已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1]。随着兰花种植分布的广泛及种植面积的增多,其病害愈加严重,也因此引起人们对兰花病害的重视。在兰花病害当中,兰花叶部病害是兰花上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兰花叶斑病,该病害的发生将直接导致兰花品质及观赏价值的降低。
1 常见兰花叶斑病
目前,已发现至少有9种兰花真菌性叶斑病,常见的有柱盘孢叶斑病、壳多孢叶斑病、尾孢叶斑病、叶点霉叶斑病、壳月叶斑病[2]及炭疽叶斑病[1]等。
1.1 柱盘孢叶斑病
1.1.1 病原及病害症状
兰花柱盘孢叶斑病是由柱盘孢属(Cylindrosporium)真菌侵染兰花引起的,又称黑斑病、圆斑病、兰花叶枯病,病害发生在叶片中下部形成暗褐色至黑色斑时,叫之为黑斑病;若发生在叶上部表面,病斑初期为黄色或红褐色,后期变为黄褐色至紫色时,叫之为赤斑病;若病斑以上叶段枯死,则叫之为叶枯病[2]。
1.1.2 病原菌寄主范围
柱盘孢属真菌可侵染兰属(Cymbidium)、卡特兰属(Cattleya)、石斛属 (Dendrobium)、兜兰属(Paphipedilum)、蝴蝶兰属(Phalaenppsis)、文心兰属(Oncidium)等兰花[2],在我国,该病原菌对石斛(Dendrobium) [3],墨兰(Cymbidium sinense)[4],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蕙兰(Cymbidium faberi)及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等的侵染[5]均有报道过,对苹果(Malus pumila)[6]、莛子藨(Triosteum)[7]、人参(Panax ginseng)[8]、无花果(Ficus carica)、冬青(Ilex chinensis)、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9]、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见血风喉(Antiaris toxicaria)[10]、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柳属(Salix)植物[11]等的侵染亦有报道。
1.1.3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增施钾肥,秋冬季节适当增光控水;二是发现病斑及时剪除,保留健部,及时清除病残叶[2];三是药剂防治。1 %波尔多液1000倍液[2]、40 %灭菌威600倍液[4]、77 %可杀得2000 1000倍液、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 500倍液或75 %甲基托布津WP 1000倍液喷洒[2]。
目前,该病原菌发生在兰花上的研究并不深入,仅仅局限在病原分离鉴定及一些简单的生物学特性上。摸清该病原菌的侵染特性,深入探索其生物学特性,方能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
1.2 壳多孢叶斑病
1.2.1 病原及病害症状
兰花壳多孢叶斑病是由水仙壳多孢(Stagono spora curtiss)侵染兰花引起的,又称壳多孢圆斑病[2]。该病害主要为害兰花叶片,病害侵染初期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或半圆形黑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多为浅褐色,具有黄晕圈,病斑两面均较明显,发病严重时,造成整叶枯死[2]。
1.2.2 病原菌寄主范围
壳多孢叶斑病不仅在墨兰、寒兰(Cymbidium kanran)、春兰[12]等兰花上有发生,在黄瓜(Cucumis sativus)[13]、竹黄(Shiraiabam busicola)[14]及石蒜科(Amaryllidaceae)植物上[15]等均有发生。
1.2.3 防治方法
一是注意兰圃卫生,及时清除病残叶;二是药剂防治:用40 %多硫悬浮剂SC 2000倍液、50 %扑海因1000~1500倍液、50 %苯菌灵1000倍液、50 %多菌灵8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600倍液、64 %杀毒矾500倍液、复方凡尔铜B 1000倍液、50 %苯骈米唑1000倍液或80 %疫霜灵100倍液等喷施[2,12]。
该病害的研究目前也仅仅停留在病原分离鉴定及一些简单的生物学特性上,特别是侵染兰花引起的圆斑病,研究较为肤浅,想要更好的防控该疾病的发生,就要深入了解该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及生物学特性。
1.3 尾孢叶斑病
1.3.1 病原及病害症状
兰花尾孢叶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染兰花引起的,又称兰花黄斑病、国兰沙斑病。该病原菌侵染兰花时,一般情况下,发病初期,兰花叶部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黄色小病斑,下表面有相似色泽的小斑,后变为暗褐色或紫黑色病斑,严重时叶下表面有黑色孢子产生;而在侵染卡特兰和石斛的时候,染病初期叶片产生淡黄色斑点,后扩大为边缘不清晰的黄色斑纹,病斑上出现褐色斑点[2]。
1.3.2 病原菌寄主范围
尾孢菌可侵染兰科植物的兰属、杓兰属(Cypripedium)、卡特兰属、石斛属、鹤顶兰属(Phaius)、火烧兰属(Epipactis)、齿舌兰属(Odontoglossum)等兰科植物[2],也可侵染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iia)[16]、石榴(Punica granatum)[17]、甜菜(Beta vulgaris)[18]、甜瓜(Cucumis melo)[19]、玉米(Zea mays)[20]等其他植物。
1.3.3 防治方法[2]
一是加强兰圃卫生,及时剪除病叶;二是药剂防治:用65 %代森锰锌WP 500~700倍液、50 %代森铵WP 500~7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WP 1000倍液或50 %苯莱特1000~1500倍液喷洒,也可用75 %百菌清WP 1000倍液加40 %多硫SC 或50 %速克灵WP 2000倍液,7~10 d/次,连续喷洒2~3次。
1.4 叶点霉叶斑病
1.4.1 病原及病害症状
兰花叶点霉叶斑病是由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capa)侵染兰花引起的,也有称紫眼病。发病初期,在兰科植物的叶面或假鳞茎侵染部位先出现黄色病斑,后转变成淡褐色至黑褐色,边缘清晰,多数有个黄色外带围带,病斑随时间、体积的变大,周围组织也变黄或淡绿色,且形成凹陷[2]。
1.4.2 病原菌寄主范围
叶点霉属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寄生或腐生于多种植物或有机质上,不仅可以侵染兰科植物的石斛属,香荚兰属(Vanilla fragrans)[2],还能侵染农林及经济作物 [21-24]。吴石平[25]等人于2015年对叶点霉属进行专化性分析,发现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上均有分布,寄主于32目45科67个种当中。
1.4.3 防治方法
兰圃管理参照1.1.3的方法,药剂防治用65 %代森锌600~800倍液、50 %多菌灵1000倍液、75 %百菌清WP 800~1000倍液或50 %甲基托布津WP 800倍液喷洒[2]。
1.5 壳月叶斑病
1.5.1 病原及病害症状[2]
兰花壳月叶斑病是由石斛壳月孢侵染石斛属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石斛斑点病。发病初期,叶两面出现褐色小斑点,后迅速扩展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坏死,呈灰褐色,直径为5~10 mm;最后除了病斑边缘仍保持绿色外,叶片全部退绿。老病斑表面产生许多黑色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脱落。
1.5.2 病原菌寄主范围
目前发现该病原菌在兰科植物上只侵染石斛属,而它在其他作物主要侵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引起小麦的白杆病[26],据报道也有侵染大麦(Hordeum vulgare),黑麦(Secale cereale),但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27]。
1.5.3 防治方法[2]
①及时剪除病叶并烧毁。
②用75 %百菌清WP 600倍液、50 %扑海因WP 1500倍液、40 %克菌丹WP 400倍液、70 %乙膦·锰锌WP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WP 500倍液,隔10 d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2~3次。
1.6 炭疽叶斑病
1.6.1 病原及病害症状
兰花炭疽叶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它是由半知菌类的刺盘孢属和盘长孢属中的: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c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环带刺盘孢菌(Collectotrichum cinctum)、兰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兰叶短刺盘孢菌(C.orchidearum f.Cymbidium)以及盘长孢属(Gloesporium)真菌等侵染引起的[28]。由兰花品种的不同,侵染的病原菌也不同;春兰、建兰、墨兰一般被兰刺盘孢菌侵染较多,而寒兰,蕙兰多为兰叶短刺盘孢菌为害较多[29]。炭疽菌不仅侵染兰花叶片,也侵染兰花的茎、花和果实。兰花炭疽叶斑病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水渍状红褐色或黑褐小脓疤状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叶尖病斑向下蔓延扩展成段枯死;叶片中部呈现褐色形似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缘病斑形似半圆形;叶基病斑呈条状或连成一片。中期,病斑颜色呈黑褐色,病健交界处有不规则的紫色或黑色环纹,有的炭疽病斑边缘有明显的褪绿色黄晕圈。病斑发生常受叶片长势的影响,小病斑可互相愈合形成规不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中部可见轮生黑色分生孢子盘,病斑呈波浪状或散生,病斑处易破碎穿孔。兰花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间发生炭疽叶斑病,病斑大小均有不同,直径在1~20 mm不等 [30]。
1.6.2 病原菌寄主范围
炭疽病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能侵染兰花产生病害,各类粮食作物[31],经济作物[32-33]及杂草[34-35]上均发现该病害的侵染。
1.6.3 防治方法
一是嚴格植物检疫,杜绝病虫害来源[28];二是培育健壮植株,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兰花的抗逆能力;可在仲春回暖时,隔7~10 d施浇1次“兰菌王”500倍液或其他促根剂,连续施浇2~3次[28]。在仲春、长夏、凉秋各喷洒1次“植物动力2003” 1000倍液,以调节植株各器官的生长,育壮植株[36]。适当施以钙肥,以增进中果胶层,强化细胞壁增强抗病力[37];三是改善栽培环境。兰圃内要清洁、通风、透气,相对湿度白天应保持在70 %~80 % ,晚上80 %~90 %。兰盆放置不宜过密。分盆时要进行消毒,可用0.2 %高锰酸钾溶液淋洒[28]。防治蜗牛、蜘蛛等虫害的发生,以免造成伤口,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30];四是药剂防治[28]:发病前喷施65 %代森锌WP 600~800倍液、或75 %百菌清WP 800倍液可起到预防作用。可于药液中加入0.01 %中性的洗洁精或洗衣粉,增加药剂的表面展着性和展布性。发病初期用25 %炭特灵WP 500倍液或36 %甲基托布津SC 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隔7~10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病时要及时剪去被感染的器官,用50 %多菌灵800倍液、或75 %甲基托布津WP 1000倍液喷洒。发病盛期则应每周喷施1次。其他有效药剂还有代森锰锌、敌菌灵、乐比耕、退菌特、炭疽富等,其中以德国产“施保功”1500倍液为特效药。施药时,将非内吸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混合施用,或轮换施用,效果更佳。
2 问题与展望
兰花上发生叶斑病,将严重影响兰花的生长,观赏价值及品质。故深入了解兰花叶斑病对预防及控制该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综上所述,能引起兰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不止一种,而这些病原菌不仅能侵染兰花,也能侵染其它作物。目前,对发生在兰花上的这些病原菌的研究远不及其发生在其他作物上的研究。随着这些病原菌在兰花及其他寄主上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兰花叶斑病症状及病原的诊断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对兰花叶斑病的研究仍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如兰花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病原菌的侵染机制及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只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控制兰花叶斑病的发生,这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笔者建议先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后,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诸如病原菌越冬,越夏,潜育期,如何传播及最适生长条件来探索该病害的发生条件,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施祖荣, 张云霞, 向梅梅. 广东省兰花真菌病害初步鉴定[N]. 中国花卉报,2005-09-20(5).
[2] 陈宇勒. 新编兰花病虫害防治图谱[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 付开聪. 傣药喃该罕(石斛)黑斑病的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 (10): 47-48.
[4] 卢树洁, 谢家宁, 林天壮. 墨兰黑斑病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4, 21(1): 91-95.
[5] 龚浩, 高同春. 南京地区兰花上两种叶斑病的鉴定[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6(4): 51- 54.
[6] 徐秉良, 魏志贞, 王喜林. 苹果黑点病症状及病原鉴定[J]. 植物保护, 2000, 26(5): 6-8.
[7] 兰建强. 我国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部分种分类及芒果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8] 王士杰, 张爱华, 陈晓林, 等. 人参锈腐病新型药剂筛选试验[J]. 农药, 2011, 50(6): 449-452.
[9] 罗琼, 马艳, 张陶, 等. 柱盘孢属三新种[C]. 厦门: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10, 7.
[10] 杨海艳, 洪逗, 王云月, 等. 柱盘孢一新种和一中国新纪录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29(4): 606-609.
[11] 杨海艳, 王云月, 张中义. 我国柱盘孢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J]. 菌物学报, 2014, 33(3): 571-576.
[12] 吴烨, 刘仲健, 罗焕亮, 等. 兰花圆斑病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8(3): 38-41.
[13] 鄢小宁. 利用黄瓜幼苗内生真菌种子处理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0.
[14] 闫淑珍, 范英, 何刚. 分离自竹黄的不产孢真菌的分子鉴定[C]. 台湾: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2015, 11.
[15] 柴阿丽, 李宝聚, 石延霞, 等. 朱顶红红斑病的病原鉴定与综合防治[J]. 北方园艺, 2008(9): 187-189.
[16] 聂红霞, 高峰, 段廷玉,等. 红豆草病害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14, 23(3): 302-312.
[17] 郭建伟, 郭娟, 杨建, 等. 石榴病原菌与病害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25): 10301-10303.
[18] 林杰, 刘梅, 吴学宏, 等. 甜菜褐斑病菌抗药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糖料, 2012(4): 60-64.
[19] 赵娟, 吴学宏. 甜瓜真菌性叶斑病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1):24-27,14.
[20] 芦连勇.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性育种研究现状[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 11-13.
[21] 张汉荣, 罗金水, 李美桂. 国内外柑桔黑斑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7(6):40-44.
[22] 洪胜福. 香蕉黑星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福建热作科技, 2010,35(1): 14-15.
[23] 王兴红. 中国柑橘黑斑病相关的叶点霉属真菌种类、遗传多样性和快速诊断技术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24] 宋海超, 张勇, 邢波, 等. 海南石斛兰叶片黑点病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9):110-114.
[25] 吴石平, 陈文, 刘作易. 叶点霉属真菌寄主(宿主)和地理分布的多样性[J]. 贵州农业科学,2015, 43(6): 53-58.
[26] 趙宜谦. 小麦白杆病国内外研究动态及防治对策[J]. 植物保护,1991,17(1): 32-33.
[27] 刘锡琎, 郭英兰. 青藏高原小麦白杆病病原菌—小麦壳月孢的研究[J]. 真菌学报, 1986, 5(3): 170-176.
[28] 李景蕻, 张丽华. 兰花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 北方园艺,2013(18): 108-110.
[29] 陈宇勒. 兰花病虫害百问图解[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30] 顾春波,王开运.兰花炭疽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2):25.
[31] 朝阳市植物保护站.朝阳粮食作物有害生物系统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Z].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0.
[32] 刘长远,梁春浩,白元俊,等. 葡萄炭疽病灾变机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Z].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1.
[33] 孙剑萍. 黑龙江省烟草病虫害预警防灾体系的建立与应用[Z].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2.
[34] 陈富永, 蒋慕琰. 菟丝子炭疽病菌寄主范围与致病力探讨[J]. 中华民国杂草学会会刊, 2004(2):68-82.
[35] 杨叶,胡美姣,张宇,等.海南外来入侵杂草分布及其生防资源调查研究[Z].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1.
[36] 殷华林.兰花栽培实用技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7] 陈沽敏.兰花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5(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