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高频超声在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17-07-01吴一彬张勇强方耿周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7期
关键词:高频超声新生儿

吴一彬+张勇强+方耿周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高频超声在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30例高危新生儿进行经颅脑高频超声检查, 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730例新生儿中, 61例室管膜下病变, 18 例单纯性室管膜下囊肿(SEC), 43例室管膜下出血(SEH)。441例早产儿(<37周)中SEH患儿33例(33/441, 7.48%);289例足月儿(≥37周)中SEH患儿10例(10/289, 3.46%), 两者SE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7, P<0.05)。403例低体重儿(<2500 g)中SEH患儿35例(35/403, 8.68%);327例正常体重儿(≥2500 g)中SEH患儿8例(8/327, 2.45%), 两者SE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 P<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 室管膜下出血发生率越高;经颅高频超声可以针对性的观察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变化情况, 有利于动态随访观察颅脑疾病的变化, 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高频超声; 室管膜下病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16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of high risk neonatal subependymal lesion WU Yi-bin, ZHANG Yong-qiang, FANG Geng-zhou.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Guangdong Shenzhen City Guangming New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1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lue by transcranial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of high risk neonatal subependymal lesion. Methods A total of 730 high risk newborn received transcranial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for examination, and their images were taken into analysis. Results Among 730 newborn, there were 61 cases with subependymal lesion, 18 cases with simple subependymal cyst (SEC) and 43 cases with subependymal hemorrhage (SEH). There were 33 cases with SEH (33/441, 7.48%) among 441 premature infants (< 37 weeks) and 10 cases with SEH (10/289, 3.46%) among 289 term infants (≥37 weeks). Their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SE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5.097, P<0.05). There were 35 cases with SEH (35/403, 8.68%) among 403 infants of low-birth weight (<2500 g) and 8 cases with SEH (8/327, 2.45%) among 327 infants with normal birth weight (≥2500 g). Their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SE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2.67, P<0.01). Conclusion Younger gestational age and lower birth weight will lead to higher incidence of subependymal hemorrhage. Transcranial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n provide targeted observation on subependymal lesion changes in high risk newborn. This method is helpful for dynamic follow-up and observation for changes in craniocerebral disease, and it can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Newborn;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Subependymal lesion

新生儿颅脑疾病中以室管膜下出血、室管膜下囊肿最为常见, 而该部位病灶相对表浅, 位于高频超声探查深度范围内, 故应用高频超声能更敏感而准确地检出SEH或SEC [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1 例新生儿室管膜下区病变在经颅高频超声下的表现、致病因素、疾病预后、以及对临床指导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5 年2月~2016 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730 例高危新生儿, 均患颅脑疾病高危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围生期窒息缺氧病史、多胎儿及有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其中男423 例, 女307 例;胎龄30~42周, 平均胎龄(35.1±3.1)周;出生体重0.91~4.11 kg, 平均体重(2.23±0.93)kg;1 min Apgar 评分4~10分, 平均(8.33±1.34)分, 出生日龄1~25 d。正常顺产451 例, 剖宫产279 例; 足月儿289 例, 早产儿441 例; 低体重儿403例;产妇孕期合并妊高症19 例, 余无明显合并症。每3天对患儿进行经颅脑超声检查, 动态观察患儿病灶情况直至出院。

1. 2 仪器与方法 应用SIEMENS ACUSON Antar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Philips EPIQ 7c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3~12 MHz)、小儿心脏探头(频率4~12 MHz)。新生儿取仰卧位, 以新生儿前囟、颞囟为声窗, 由前向后连续行冠状面扇形扫查, 再自左向右行矢状面扇形扫查, 观察尾状核头部与丘脑交界处的室管膜下区超声表现。重点观察冠状面侧脑室前角与中央部交界处、矢状面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

1. 3 超声诊断标准 ①新生儿如在尾状核头部与丘脑交界处的室管膜下出现稍强回声不均匀光团, 可考虑为SEH;②当室管膜下稍强回声光团内出现无回声区, 可考虑室管膜下出血并囊性改变;③当室管膜下出现单个、多个或葡萄串样的无回声区, 可诊断SEC;④当原有室管膜下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并囊肿及室管膜下囊肿者, 经复查消失, 可考虑原病灶消失 [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統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超声检查表现 730例新生儿中, 61例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出现回声异常区域, 发现囊性、实性包块, 即考虑为室管膜下病变。其中室管膜下出血43例, 超声检查表现: 室管膜下出血灶呈回声稍增强光团。生后3 d, 箭头所指显示丘脑尾状核处稍强回声光团。室管膜下出血并囊肿形成, 超声表现:囊性包块, 中央为无回声区, 周围可见回声增高区包绕, 且厚薄不均。同一患儿生后10 d复查, 原出血病灶中央开始出现不规则低回声, 呈网格状。单纯性室管膜下囊肿18 例, 超声检查表现: 单纯室管膜下囊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小囊肿, 囊壁薄, 透声性好。患儿生后8 h检查, 室管膜下出现单个小囊肿, 囊壁薄, 透声性好。

2. 2 不同胎龄患儿室管膜下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441例早产儿(<37周)中SEH患儿33例(33/441, 7.48%);289例足月儿(≥37周)中SEH患儿10例(10/289, 3.46%), 两者SE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7, P<0.05)。见表1。

2. 3 不同体重患儿室管膜下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403例低体重儿(<2500 g)中SEH患儿35例(35/403, 8.68%);327例正常体重儿(≥2500 g)中SEH患儿8例(8/327, 2.45%), 两者SE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 P<0.01)。见表2。

3 讨论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由1998年的5.87%上升为2002~2003年的7.76%, 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生早产儿高达150万左右;每年约有50 万左右新生儿可能发生脑瘫、认知障碍等后遗症[1, 4]。尽早明确高危新生儿脑损伤和积极治疗是降低颅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因此胎龄越小, 出生体重越轻, 室管膜下出血发生率越高。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低出生体重、小胎龄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高危因素。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多见, 好发于早产儿、低体重儿, 并且以SEH为最常见;出血早期表现为室管膜下出现稍强回声团;2~4周后出血逐渐吸收、液化形成假性囊肿, 数月后囊肿消失;也有部分病例刚出生即刻检查即存在囊肿, 考虑为宫内已存在颅内出血或宫内感染形成的SEC;当出血量及范围较大时, 常可引起侧脑室不同程度的扩张;由于SEH或SEC在冠状切面及旁矢状切面上上下径大都介于3~5 mm, 因此应用低频超声检查常因轴向分辨率低而漏诊;而CT/MR检查因存在层厚限制, 对于SEH和SEC也常漏诊。而高频超声分辨率高, 且该部位病灶相对表浅, 位于高频超声探查深度范围内, 故应用高频超声能更敏感而准确地检出SEH或SEC[4-7]。因此可以利用高频超声针对性的对室管膜下病变进行跟踪随访。

综上所述, 针对的性应用经颅高频超声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 能对不同种致病 因素所致的室管膜下病变作出较明确诊断, 尤其在SEH等细微和浅表结构异常方面的诊断优于常规单纯低频超声检查, 可作为常规筛查后针对性检查内容。颅脑超声检查无创、价低、易移动, 是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丛乐.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110-130.

[2] 张霞, 陈慧明.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吸收的超声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 11(22):170-171.

[3] 陈文敏, 伍素卿, 邱文慧, 等. 超声动态观察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5, 31(9):1317-1320.

[4] 阮珊三, 刘维民, 马金凤, 等. 早产儿脑损伤225例超声诊断及高危因素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 2009, 27(4):380-383.

[5] 沈小玲, 陆志红, 杨舒萍, 等. 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3):530-531.

[6] 陈文敏, 马小燕. 高危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8):1551-1554.

[7] 陈文敏. 高危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与研究. 广州医学院, 2011.

猜你喜欢

高频超声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
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