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解析
2017-07-01张晓杨
张晓杨
【摘 要】 农村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农村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家庭较难整体融入城市,外出打工的农民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将之称为“留守学生”问题。农村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个人至上,性情孤僻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少年儿童在这样的家庭里学会在伦理等级次序中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学生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
(二)焦虑,烦闷,易怒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学生对于自己父母亲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学生,但是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学生差。留守学生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
(三)孤独感强,较为自卑
留守学生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学生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部分留守学生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一些留守学生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然后接着犯错,始终处于“边犯错边后悔,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中。一方面留守学生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教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正常孩子的观念。
(四)行为偏激,挑剔,易产生不良倾向
留守学生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即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监护人认为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代,常给幼儿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幼儿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培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学生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学生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面具出现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学生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努力
首先要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解决此问题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广大孩子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父母二人离开孩子不要过早或者留一个人在家中,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才能拥有父(母)爱,才会产生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才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会有自信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走向正常的社会道路。同时父母离开家庭后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义务都交给其监护人,对孩子的物质需求要适可而止。在放长假时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可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也能让孩子接触社会,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学生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学生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三)社会关心
留守学生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溝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景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四)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留守学生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让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康海东.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 李松.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3] 潘兰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7(3).